是《浮生》,不是沈复的《浮生六记》。

《浮生》,作者刘汀,知名作者。新小说家大赛新锐奖得主,第39届香港青年文学奖亚军,《人民文学》杂志编剧。网评:他是一名作家,更是诗人。书的开场,就是一首令我感动的诗:
《我们要活着》
我们要活着
做一场美梦
以微笑为准则,把所有的日常
都争取过的有意思
给内心以营养
用美好的东西,包括
食物、书籍和信仰
喂大那卑微的自我
尽管从出生起,人就注定
一步步走向死亡
可我们仍然要活着
也就是——
埋下的种子
都发芽,开花,结出果实
开凿的井终日清水不断
遇见的人既不躲闪,也不沉默
今天再次翻出来然后记录在这里也很感动,忍不住的泪花转动。因为,感觉写的就是我,好像就是我。“以微笑为准则,把所有的日常都争取过的有意思。”
因为,“尽管从出生起,就注定,一步步走向死亡,可我仍然要好好的活着,必须好好地活着。”
因为经历,所以在意
读《浮生》特别有感,有几个原因:
一、作者是农村土生土长的农二代,父母是农一代,我们家也是。所以他所描述的许多农村的细节,我都是特别熟悉。从小我也是在田野间长大,冬天的时候要去捡树枝然后用车子拉回家当柴火烧,春天的时候树木发芽了果树开花了要去帮老妈除除草呀、疏疏花呀、夏天的时候一般是暑假要去收果实回来卖,等等等等。不敢说切身感受,但也有同样的经历。
二、作者说,写文章者一般是有两种态度:一是要想要告诉别人些什么,二是想帮自己理清什么,他的基点主要是后者。看到这里,我意识到自己应该也是属于后一种。正如作者说的,基于自己的一些思考一旦找寻到一些答案,便会有一篇小文章。如果其他人读了有些感动和思考,那算是意外的收获,这种意外的收获可以给作者本人带来欣喜。
三、关于普通人的病与痛。书中讲了作者的家里人生病上北京的艰难求医故事,也讲了自己的膝盖出现问题、耳朵出现问题时的一些情形。如同其他的普通人所遭遇的一样,看病难和心理、身体的复杂过程。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耳朵得了中耳炎后治疗恢复后,他说似乎发生过什么后你就特别的在意,所以他会用耳朵去聆听许多平常不注意的“日常”。比如他细致的描述了北京胡同里的叫卖声春夏、秋冬的不同之处。这让我联想到确实是如此,从学小提琴以后就开始注意别人的指甲长短问题。自己经历过伤病后,就会特别关注健康的事。
难题是,你说让注意健康什么的少熬夜之类的。没遇到过什么的就觉得无所谓,不会是我。遇到了,就问为什么是我。似乎是个循环,但却不是无解。只是他们掌握着自己的“第一真理”,“别人的生活”与他无关。只有事实才能令他们清醒,可事实会痛。
写在最后的话
翻这本书的时候,当时心里联想到了好几本看过的书。一本是截止目前我听了6遍的《古希腊文明的光芒》,不是说内容的关联性,而是因为这本书我读了世界第二悲剧之父-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这本书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深刻阐明的就是命运的不可抗力。正如《浮生》作者感悟自己母亲的那些哲理一般,从最基本的生活已经给了她许多的启迪,一语成谶。
推荐可以看看这本书,因为他没有任何华丽之处却文字温暖、朴素,还带着能感受到的思考。作者用一个个小却特别的故事,为我们串起了人生中要直面的情境和现实,照射出自我,从别人的生活里学习和感悟然后发生改变。
我觉得这本书可以传递给你,即使在喧嚣的世界里,依然可以寻求内心安定和通向未来的那股力量。
希望走过路过看到我真诚码字点个赞哦!我会持续分享生活中的小感悟或者一些自己的“方法论”给大家参考,欢迎持续关注哦!
如果你想要更多成长干货和收听我的故事,欢迎关注我的同名公众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