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表面争的是物质,背后争的其实是爱与公平
前段时间,和朋友一起带上孩子去公园玩。朋友有两个孩子,哥哥7岁,妹妹4岁。短短一个上午,哥俩矛盾爆发好几次。第一次是争玩具,妹妹抢不过哥哥向妈妈求助,妈妈觉得哥哥大应该让妹妹,于是批评了哥哥,哥哥很不甘心地顶了下嘴,极不情愿地把玩具让给了妹妹。
没一会,妹妹喝水,哥哥又过来抢过水杯“咕咚咕咚”几下就把水杯里的水喝光了,然后很得意地把杯子还给妹妹,妹妹见没水了又哭了起来。哥哥又挨妈妈批了一顿,很不服气地吐吐舌头走开了。
接着,哥哥在和妹妹玩的时候,又起争执,哥哥竟然把妹妹的腰狠掐了一把,妹妹大哭着又来找妈妈。妈妈掀开女儿的腰一看,被掐的地方红红的,于是又把哥哥痛批一顿。

玩到中午我们一起去外面吃饭,朋友点了两个鸡翅给孩子吃,饭端上来时,哥俩自行通过“石头剪刀布”的方式谁赢了谁先选鸡翅,结果哥哥赢了妹妹又不乐意了,觉得哥哥选的鸡翅更加大。朋友受不了了,从自己的碗里夹了一块肉给妹妹,哥哥见状很不屑地“哼”了一下……
同样的场景,相信在二胎家庭里屡见不鲜。我有个老乡也曾经跟我吐糟过自己家的俩娃,两兄弟一见面就吵架闹矛盾,凡事争个不停,惹得大人可烦了。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争的并不是物质本身,而是父母的爱与公平。就像朋友家的俩娃的那样,兄妹俩的争执与矛盾,表面上看争是物质,大部分时候都是哥哥赢,但妈妈却一直站在妹妹的那边,指责哥哥不让妹妹。其实,在这些事情里边,哥哥才是最委屈的那一个,他想要的其实是妈妈的爱与关注,但一直没有得到,他只能通过自己的方式去争取。
而哥哥的方式却不被妈妈理解,妈妈仅从大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还指责哥哥不懂事,或直接用传统的观念来绑架孩子,导致兄妹俩的争执与矛盾越发越不可收拾,关系也因此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里。
孩子想要的爱与公平,父母一直没有给到他们,孩子的心里始终都是不平衡的,战争必然会不断地重演。
孩子之间的矛盾,大人最好别做判官
孩子之间的争执,本来不是大事,但大人一插手,事情很可能就变了味,事态也扩大了,反而不利于事情的解决。

记得小时候,我跟妹妹在喂鹅时起争执,我觉得自己头一天喂了很多次了,轮到妹妹喂了,妹妹不肯,还去妈妈那里告我的状,妈妈不由分说就直接批评我,说我不懂事,一点也不关心事件本身的来龙去脉。
我觉得委屈,就和妈妈顶嘴,妈妈见我不听话还顶嘴,拿起一根棍子就把我给打了。那次我特别气愤,本来只觉得妹妹不讲理,后来还觉得妈妈不可理喻。越想越气的我,直接从家里跑出去,到了河边,很想一头栽进了河里,那时我特别想通过自杀的方式来报复妈妈,好让她后悔。
极度伤心绝望的我坐在河边哭,感觉心里对妹妹的恨意也越来越深,如果那会她在我面前,很可能我会一把把她推进了河里……
其实最开始,我跟妹妹争的是公平,妈妈一插手,就变成了全部都是我的错了,而妹妹看到妈妈站她那边,在我被打的时候还得意洋洋地看热闹,叫我怎能不恨她呢?
如果妈妈没有插手做判官,让我们自己解决喂鹅的问题,挺多我们会吵架,不会闹到我要跳河自杀的地步。
孩子之间发生类似的争执,大人最该做的就是积极引导,或者放手让孩子自行协商解决问题。
在这一点上,我特别认同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叶月幽老师说的那样:
介入孩子的矛盾中时,我们应该是协调者,而不是法官或陪审团。谁对谁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们在冲突中学会了什么。

叶老师自己也有俩娃,有一次兄弟俩因为吃蛋糕的事扭打成一团。妈妈只把俩孩子分开,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没有批评也没有指责,而是很耐心地倾听着兄弟俩的对话,后来弄明白了原来是弟弟把蛋糕吃了一半放在茶几上,哥哥看到了以为弟弟不吃了就把剩下的蛋糕吃完了,弟弟发现蛋糕被哥哥吃掉了就打哥哥。
叶老师边共情了弟弟的难过,边告诉弟弟哥哥被打的疼痛,俩孩子最后自己和平解决了问题,弟弟提出让哥哥下次吃他东西之前先问问,哥哥则回房间里拿出玩具来分享给弟弟玩。这就是孩子从冲突中学会的成长,不但不伤感情,还进一步改善了关系。
孩子之间有矛盾本是不可避免的事,这是孩子之间建立关系的必然过程。如果我们能够积极引导孩子去面对冲突,解决矛盾,孩子的关系就会越来越好,反之关系就会越来越糟糕。
手心手背都是肉,厚此薄彼对谁都不好
今年11月底发生在广州的那起“18岁哥哥捅杀7岁弟弟”的惨案,相信让很多人都唏嘘不已。据网上消息称,哥哥之所杀害弟弟,是因为工作压力大,与父母闹了矛盾,情绪失控才对弟弟下手。
哥哥仅仅是因为压力大情绪失控就对弟弟下狠手?据邻居反映,真实原因很可能是平时父母太偏心的结果。据知情人说,哥俩平时经常争吵闹矛盾。
在孩子闹矛盾的时候,父母如果未能合理进行引导,甚至偏心站队,孩子之间的小矛盾往往就会一点点累积进一步发酵。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孩子可能奈何不了父母,但会以各种借口去欺负父母偏心的那个孩子,我小时候和弟弟妹妹闹矛盾时被大人批评之后都恨得咬牙切齿的,心里不服气的我事后就想找机会收拾报复弟弟妹妹。

《都挺好》里边的苏明成与苏明玉就是很多家庭中手足关系的典型写照。重男轻女的苏母偏心儿子嫌弃女儿的种种做法均是赤裸裸的:有好吃的只夹给哥哥,家里大部分的钱也给哥哥,哥哥出去旅游的需求都尽力满足,而女儿的基本学习资料都吝啬不肯买,平时只要兄妹俩出现争执,被批评指责的永远都是妹妹苏明玉。
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苏明玉不止与哥哥苏明成的关系日渐恶化,最终还与妈妈断绝了关系,与整个原生家庭的关系都僵了好多年。
常有人说手心手背都是肉,如果父母对孩子厚此薄彼,伤害的绝不仅仅是不被待见的那个孩子,手足关系亲子关系同样会受到不可弥补的伤害,甚至整个家庭的关系都受到严重的损毁。
孩子渴望的爱得到了,手足关系自然会融洽
孩子之间的问题,很多时候就来源于父母。每个孩子生来都渴望爱,渴望被关注被理解,这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必备心理营养。
既然我们把孩子带来了这个世界,我们就得对每个孩子负责,并给予孩子们同等的爱。所谓同等的爱,并不是绝对一模一样的爱,而是要尽力照顾到每个孩子心中的感受,尽力去满足每个孩子内心的渴求。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一视同仁,公平对待。
《看不见的养育 看得见的成长》一书中说到:
孩子之间都是平等的,不存在谁该让着谁。年龄大不是强迫他吃亏的理由,年龄小也不应该成为被纵容的借口。
只有父母能够公平地对待每个孩子,重视每个孩子的需求,凡事一视同仁,给孩子爱的机会均等,孩子心理才不会失衡。

比如,俩孩子在争执某种东西,这次如果妹妹获得了优先选择的权利,下次就应该创造机会让哥哥优先选择。父母要让孩子知道,在大人心中,每个孩子都是同等的重要,如果孩子做了什么事,要表扬都表扬,要批评都批评,这样孩子之间也就没啥可争的了。
2.善于倾听,鼓励孩子表达想法。
做一个善于倾听的父母,你就会发现,孩子的很多做法都不是你眼睛所看到的那样。
就像上文中说到叶老师家的俩娃因为吃蛋糕的事打架一样,我们看见的是俩孩子打在了一起,看不见他们打架背后的真实原因。
叶老师通过耐心倾听,终于发现了哥俩打架并不是因为蛋糕本身,而是双方需求冲突的原因。当孩子的不满情绪得到妈妈的共情和理解之后,孩子的问题自然而然会得到积极的解决。
遇到事情,孩子的一些做法有时我们很难理解,但不要急于去怪罪孩子,先冷静下来听听孩子怎么说,这一点十分必要。否则,孩子的想法还没表达出来就被我们批评的声音掩盖了,对孩子而言,这是极不公平的。
胡乱指责孩子,破坏的不仅仅是事情本身,还伤了孩子的心,也伤了亲子关系,得不偿失。
3.及时反思,及时调整对待孩子的方式。
我们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人,偶尔我们在处理孩子的事时也会有一些不公平或不恰当的做法,只要能够及时反省自己,发现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做法,事情发展就不会那么糟糕。
4年前我在大凉山支教期间,班上有个孩子跟我告状,说她的同桌偷拿了她的发箍。告状的这个孩子平时表现比较好,她的同桌成绩一般,还常常不太听话,上课也不认真,常常被同学各种告状,让我挺头疼的。
听到又有人告她的状,我心里第一反应是很生气,觉得那孩子太不让人省心了。我刚想批评她的时候,那个孩子竟然先哭了起来,我看到她挺委屈的样子,决定先不批评她,把她叫到教室外面跟她沟通了下。

结果孩子告诉我,她没有偷拿人家的东西,她觉得那个发箍很漂亮,就想拿来看看,人家就乱说她偷东西。
那一刻,我莫名觉得很心疼那个孩子,我开始在心里反思自己,觉得自己潜意识里对她存在一些偏见。后来,我换了一种心态来对待她,不但不觉得她讨厌了,反而觉得她越来越可爱了,上课她也变得越来越认真了。
类似的偏见与不公,相信在不少父母身上也会有。已经过去了的事,我们不能回头重新开始,但我们可以通过反思通过调整自己对待孩子的方式上去做些弥补。
孩子想要的爱,我们给到了,孩子的内心也就知足了;孩子想要的公平,我们做到了,孩子之间的关系自然就会融洽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