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①父母做好自己,为自己负责,孩子就会懂得做自己,懂得负责,就会健康成长。
懂得做自己的人就不会干涉他人。
父母自我的界限不清,就会控制孩子。越控制,越失控。
让别人自由,自己才能自由。控制别人,就是和自己过不去。
②人生不可控的事情太多,唯一可以控制并且应该控制的就是自己的心态。
不要期望一切的发生如自己所愿,而应该心平气和地接纳一切,不要有任何对抗。
逆境中同样有幸福,顺境中同样有不幸。所以任何恐惧或者期待其实都是没有必要的。
成功了未必就幸福,不成功未必就不幸。
人生没有最好的选择,只需要安于现状,接纳自己真实的样子,接纳生活真实的样子。
③年轻时就要热爱读书,而且要读经典,到中年才能觉醒,悟透人生。
不用圣人的思想指导自己的思考方式和生活方式,经历再多都依然迷茫。
有些人活一辈子都是糊涂人,因为他超越不了小我,思想行为都是围绕“我”,放不下“我”。
“我”就是自己的思想边界,超越“我”就有大智慧,不能超越,就会自以为是,耍小聪明。
读经典,按照圣人的思想去思考问题,去做事情,久而久之,不变成圣人,至少也是君子。
如果不接受圣贤教导,成为君子的可能性极小。
④超越是非对错,才能有创造力。把是非对错看得太清楚,就会一直重复自己。
生活和工作需要有分别心,没有分别行不通。但是分别会造成矛盾冲突,因此我们要超越分别心,获得绝对自由。
⑤写对,不要写错;写好,不要写坏。开始学习要这样做,这是入门阶段,必须经历。
高级阶段则正好相反,要往错的写,往坏的写,这样才有创新。创新就是试错,前提是我们必须明确对与错。
任何规则都是人制定的,都是相对的,没有不可以打破的规则,没有不可以被创造的新规则。
⑥掌握了前人的思想,就可以写出前人没有的思想。如果不能超越前人,说明我们没有理解前人。
读懂了书就会放下书,超越书。如果放不下书,不敢说出书中没有的话,说明我们没有懂。
⑦好的思想就在似与不似间。好像与书中的思想相同,又好像不同;似曾相识,仔细看又很陌生。
熟悉让我们感觉亲切,陌生让我们耳目一新。熟悉和陌生的比例要恰到好处。
写作和书法绘画一样,题材就那么几种,但是不同的人表现出来永远不雷同。
每个人都可以在共性中表达个性,在个性中融入共性。个性与共性,既分不开,又不一样。
⑧用“有”表现“空”,用“空”表现“有”。用清晰表达模糊,用模糊表达清晰。用相同的概念表达不同的思想,用不同的语言表达相同的观念。
⑨读书太多,记忆力太好,就没法思考,因为头脑塞满了。这就是“有”变成了“空”。
记不住东西,通过打坐让头脑空空,灵感就会自动造访,思如泉涌,这就是“空”转化成“有”。
只能空或者只能有都不妙,妙的是可以在空有之间随意转换。
⑩犯错就是学习,终生学习,终生成长。
不犯错的人就在原地踏步。
有些错误确实能改,有些错误是习气,怎么也改不掉,只能顺其自然。
修行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有为法,主动反省错误和改正错误。一种是无为法,顺其自然。两种方式都很重要。
改正自己是修行,接纳自己是更高级的修行。要么改变,要么接纳。不能接纳就改正,不能改正就接纳。
改正的前提还是接纳自己,一个不能接纳自己的人是没法反省和改正的。改正和接纳似乎对立统一、相辅相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