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最火,毫无疑问,里约奥运。
看了几场比赛,云舅有点心得:
奥运会其实跟电影一样,它们的目的,就是不断向观众输送高潮。
每个项目的比赛,就像一部故事片的剧本——
起、承、转、合。
最重要的,就是高潮。
这个高潮,无论在比赛中,还是电影里,都会被浓缩成一场对决。
每一个观众都期待得到精彩纷呈、欲罢不能的高潮——别想歪了。
鬼知道有多少亿人渴望着在奥运会1500米自由泳的赛场上,看到霍顿与孙杨来一场名誉之战,这就是万众瞩目的大戏啊。
就像上两届奥运会,大家期待着刘翔的比赛一样。
08年刘翔退赛的时候,有失望的观众说,哪怕一瘸一拐,就算是爬他也要应该爬过终点线。
这种就是电影看多了,非要找高潮的体现。
为了迎合大家对戏剧性的要求,12年我们就看到了这样的标题:
伦敦奥运会刘翔悲情摔倒 单脚跳过终点线
不少人这才满意了。
这就是人生如果不如戏,我就逼你入戏。
然而,没戏。
起、承、转——然后,下面没了。
这样的故事,放在电影里会被观众骂死。
放到比赛场上,我们能看到观众的失望,有的时候甚至是愤怒。
愤怒演员(运动员)们,怎么不好好给我表演(现)一下?
其实愤怒并不一定在于运动员必须拿到金牌。
而是在于他们需要故事的高潮。
一个预期之外的反高潮进程,打乱了他们对故事的热情与渴望。
可见,预期一个“完整故事”的需求,已经是多么的深入人心、潜移默化。
直到让故事变成了模式。
而模式,进化成了类型,也就形成了我们消费同类故事的习惯。
比如超级英雄电影。
永远都是英雄VS邪恶大BOSS,最后战胜它。
这个模式几乎从没变过。
《蝙蝠侠:黑暗骑士》
比如爱情电影。
几乎都是男女主人公经过各种艰难和挫折,不管最后的情节是在一起还是分开,他们肯定是从陌生到爱上了对方。
《两小无猜》
比如励志电影——我不用说你们也应该能知道结局。
都是套路。
但是,现实毕竟不是电影,现实生活没那么多套路,现实没有那么多高潮,现实简直处处都是反高潮。
你痛恨的人,活得比你好。
你不喜欢的事情,天天在身边发生。
你讨厌的电影——
为什么评分那么高?
所以,有很多艺术电影,就是力图传达平淡人生的真实感,它们也就是大众心中所谓的“闷片”。
所谓的闷,很多时候就是不按人们预期的套路出牌。
它们就是要反套路,反高潮。
比如,蔡明亮获得威尼斯金狮奖的电影《爱情万岁》,最后一个镜头对着女主角哭了六分多钟。
一般观众看到这里,恐怕会骂一声“神经病”。
但现实生活中,有人还能哭上半小时呢。
而且你足够仔细的话,也会留意到这一段哭戏,是她积累了整部电影的压抑与孤独的一种释放。
甚至,哭到最后的时刻,一直压抑的环境还露出了阳光,照亮了她的脸颊。
生活的细节与诗意,构成了电影的真正高潮。
再说一部,在国内获得不少奖项的《天水围的日与夜》,导演许鞍华。
影片讲述一对住在天水围的母子,与另一个刚搬进来的阿婆发生的日常小事,两个残缺的家庭渐渐由陌生到有如亲人。
故事平实、平静、平淡,“似乎没有讲任何东西”。
你看完就会发现,导演原来可以这么没有功利心,她就是简单的平视着生活,表现着生活。
从设备上说,拿一部DV都可以拍出这样的电影,难的在于心态与视角。
一个导演与电影的关系,就是TA与现实\真实的关系。
我们的第四代、第五代导演,视角高,有一种“家国梦”情结。
一个人物命运砸下来,就要代表一代人或一个阶层,“苦大仇深”。
《活着》
而当代的艺术片导演,视角大都很“个人”,他们更多代表了自己。
许鞍华这类导演,是属于中间的,亦个人亦社会,亦家亦国。
你表面看她是讲一个人、一个家,但细细一回味,电影说的又不止于此。
《岁月神偷》
现代化社会造成的冷漠亲情与伦理关系、几代人的经济与时代背景,都在被暗暗讲述。
所以这类贴近生活正面现实的电影,它们不但没有戏剧性的高潮,也不应该有过于人为的高潮。
说到这里插一句,云舅自已的第一部长片《呼吸正常》,也是一部以普通城市生活为题材,很受争议的反套路、反高潮电影。
自然不敢跟前辈比较,但我也试图去接近去表达一群真实的年轻人。
当然,除了文艺片,其实类型片也可以反高潮,而且可以反得让大家心服口服。
比如曾经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的《老无所依》,也是这样一部反高潮、反类型的新派西部片。
这个故事讲述了杀手、牛仔与警察的三角对决。
杀手为了追回两百万美元的箱子,与牛仔展开了多场生死较量。
来到了影片的高潮位置时,所有观众都习惯性的等待一场最终决斗。
就像我们期待霍顿与孙杨一模一样。
可是,导演科恩兄弟却把所有人都玩了。
他们不但没有拍任何对决场面……
更狠的是,牛仔是突然死在了另外一伙人的手里,甚至连这个死的枪战过程都没有展现。
影片的叙述巧妙地躲开了常规对“事件本身”的描述,从而让观众对暴力本身产生了更多的思考。
这不再是传统类型片、西部片中的因果关系,不是一个被娱乐化的暴力世界,它不带观众去往他们想去的地方。
就像片中的老警察,他的角色保持着传统警察的优点——
但永远得不到传统警察的效果。
他对杀手完全无计可施,一直处于被动姿态。
因为,这个暴力的世界已经变成了“老无所依”的地方,当你不理解的时候,就代表着你已经老了。
预想的高潮戏——正义战胜邪恶并没有发生,就像现实中,正义并不能总是适时出现一样。
我们看看现在欧洲各地发生的恐怖袭击,也能深深感受到《老无所依》里讲述的这种生活中最真实的、无法控制的暴力。
云舅再介绍一部经典的黑色电影,反高潮的代表作——《唐人街》。
这部电影最强大的地方在于它的剧本,你在书店随便挑几本关于剧本技巧的书,十本中有八本必然要提到《唐人街》。
还有两本要是不提,它的销量肯定扑街。
不少人认为《唐人街》是七十年代美国最好的电影剧本,放到现在亦毫不逊色。
无论是它的主体故事、副线、时代背景以及低调奢华的视觉表现,都为观众井井有条地编织出一个完整而富有魅力的世界。
故事以上世纪三十年代洛杉矶发生的争水丑闻为背景,是一个典型的侦探电影。
我们与私家侦探吉蒂斯一起探索着这个事件,在这个过程中,观众完全代入了主角,跟随着他把信息一点一滴地凑起来,汇成一个整体。
在大伙儿都满怀希望地走向最后高潮的时候,导演却斜刺里冲出来给了观众几枪。
关于影片的结局,本来编剧汤纳是准备了一个happy ending,但著名的大导演波兰斯基显然很不爽这种安排,于是俩人起了严重争执。
随着影片接近尾声,波兰斯基还是坚持自己的任性,给这部电影来了个意想不到的收场。
波兰斯基(右)和主演尼科尔森
这个结局肯定会让当时的美国观众们永远难忘,他们终于知道,原来好莱坞的类型片也并不总是让人快乐的。
为了避免太多的剧透,云舅在这里卖个关子。
我只能说,这个著名反高潮结局,是美国影史的经典。
甚至在一部合家欢的动画片《头脑特工队》中,还有对这个结局的致敬呢。
所以说,不走寻常路有时候反而会赢得更大的成功。
而反高潮,会让你记得更真切,更深刻。
因为有时候,面对现实,你无法高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