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常在静处

常在静处

作者: L书桓 | 来源:发表于2018-03-20 10:33 被阅读0次

        觉得这节内容重要,所以用简书来做笔记。

常在静处

        “当极静时,觉此心中虚无物,旁通无穷,如长空云气,流行无所止极。”

        良知是生命本源的一种直接知觉,宁静,作为一种功夫的意义就在此,它能够减去压在良知上的重物。宁静,是一种气质,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充满内涵的悠远。安之若素,往往比气急败坏、声嘶力竭更有内涵和理智的效果。

        水流任急境常静,花落虽频意自闲。把心放静处,荣辱得失哪一样能左右了我呢?

常在静处

        “心之本体,原自不动。”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世间的事,纷至沓来,只有做到不动心,才能得到真正超然物外。心的本体,原本就是不动的。心不动,即便有三千烦恼丝缠身,亦能恬静自如。这就好比同样多的事情,有人为世事所叨扰。忙的焦头烂额,有人却能泰然自若地悉数处理完毕。生活的智者总是懂得在忙碌的生活之外,存一颗闲静淡泊之心。在忙碌纷扰的生活里保有一颗清净的心,这是每一个人必须谨记在心的真理。心中有青山,就算是忙,也是“气定神闲的忙。”

        按心兵不动,如止水从容。

常在静处

        有个关于“不动心”的故事。

        宋代的苏轼,有很深的文学造诣,他的思想也兼容了儒释道三家关于生命哲理的阐释。有一天,苏轼做了一首五言诗:“稽首天中天,豪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他再三吟诵,觉得其中含义深刻,颇得禅家智慧之大成,苏轼觉得好友和尚佛印看了一定会大为赞赏。于是就派书童过江把诗稿送给佛印。佛印看后在诗稿背面写了“狗屁”二字,让书童带回去。苏轼看到,既生气又不解,索性放下手头的事情,跟书童一起过江去找佛印。

        船刚到岸,佛印好像知道他要来。已经早就等在那里了。苏轼怒不可遏地对佛印说:“和尚,你我相交甚好。为何这般侮辱我?”

        佛印说:“居士不是自称八风吹不动吗?那怎么一个屁就过江来了呢?”

        苏轼顿时明白了佛印的意思,自知并未能真正领悟到心定的感觉,满脸羞愧,不知如何作答。

        诸葛武侯说:“非宁静,则无以致远。”事不分大小,无一不是从宁静处通达、无一不是从宁静处繁荣、无一不是从宁静处长久。

        静虑息欲致良知。心如止水,并不是死水,是在宁静中感悟奔腾。水面平如镜,心如如不动,一切来了,一切就在心镜中如如照见。让自己无论何时何地何境遇,都能保有祥和空灵的内心世界,为生命保存纯净的活水之源。

     

相关文章

  • 常在静处

    觉得这节内容重要,所以用简书来做笔记。 “当极静时,觉此心中虚无物,旁通无穷,如长空云气,流行无所...

  • 心常在静处

    身处浮华喧嚣的我们与其整日让浮躁影响我们正常的思维方式,还不如放开胸怀,认真的静下心来,学会默享生活的原知原味。 ...

  • 《传习录》学习笔记18(畅达时不张狂,挫折时不消沉)

    常在静处,谁能差遣我 当极静时,觉此心中虚无物,旁通无穷,如长空云气,流行无所止极。 ——...

  • 静处

    往事 面孔 如白云 在脑海飘飘荡荡 遥远 美好 心静如蓝

  • 静处

    享受不完美和离别,甚至是陌生的幽怨,享受刺痛和等待。 ​​​

  • 处静

    舍喧求寂,一个人来往,不是为躲避风雨。 偷闲度日,浮心生癫狂,唯静处方可修复。

  • 静处

    唯独爱 静处之 不问芳华细软

  • 静处

  • 静处

    当你开口说话,你只能听见你自己。当你闭口不言,你就能听见全世界。 在安静中懂得,在挫折中坚强,在觉醒中...

  • 静处

    人要懂得为自己寻觅一方静处 在这纷纷扰扰的尘世 脚步太快会慌乱 脚步太慢会淘汰 所以多少人凭借一口气撑到了现在 有...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常在静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zrvq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