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论语·雍也篇》第十一章

《论语·雍也篇》第十一章

作者: 让世界因我的存在而更加美好 | 来源:发表于2021-11-23 09:38 被阅读0次

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论语·雍也篇》第十一章,来看原文——

冉求曰:“非不说(悦)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汝)画。”

介绍:冉求就是冉有,他多才多能,擅长从政,做过季氏的家臣。但他的性格跟勇武过人的子路正好相反,性格比较怯弱,遇事常常退缩不前。

1. 冉求与孔子对“力不足者”的定义,分别是什么?哪个更合理?

释义:这里冉求对孔子表白说:我不是不喜欢夫子您的道,只是没有能力去实践。孔子反斥说:能力不足的人,是指那些尽力去做,做到实在做不动了,才停在半路上的人。你并不属于力不足者,而是在画地为牢。

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冉求与孔子对“力不足者”的定义是不一样的。冉求的看法其实也代表了很多人的看法——对该做却有难度的事,觉得自己学不会,或者吃不了那个苦,便认为自己不能做,于是就放弃了。

2. 有人会对义所当为的事畏难退缩,如何加以劝导?

这反映出,我们通常会在意外在的那一面——事情难不难做,却往往忽略内在的这一面——应该用什么思考方式看待困难,我们习惯于用什么思考方式看待困难。

正确的方式是:只要是该做的、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就应该积极去做,再困难、再辛苦也要去做。

如果说不会,不会可以学,学不会就再学,没有总学也学不会的事情——因为每个人的心都有着无限的学习能力;困难的事情,随着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熟悉,就会变得越来越容易。

如果说怕吃苦,那就振奋身心,忍一忍、挺一挺就过了。事实上,当我们一旦真正振作起来,那个苦反而没有想象的那么大;而且,身心经过锻炼,对苦的耐受力绝对会提高,曾经以为的大苦,会显得根本就不算什么。(苦: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

所以,决断要做并非仅仅是出于道义,而且也是基于我们的心所固有的特性和潜力——就是能够学习、能够坚忍;只要加以启发和锻炼,心的这些能力就会变得特别强大。

心的潜能到底有多大呢?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也就是说,万德皆备于我心,只待启发而已。如人在孩童阶段,他的心懵懂无知,百无一能。到成年时,即使是一般人,也能掌握很多知识技能;若肯专攻勤学,还能成为某个领域的大家。这充分说明心有巨大潜力。若移于修道,则无有不成功者。(2岁的墩儿,全力以赴、借力)

当然,各人起点不同。即使是起点比别人低,也不是问题。如《中庸》说道:“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模仿卓越、成为自己。跟过去的自己做比较,比以前的自己有进步、有成长,嘉许自己)

所以,冉求的怯弱,他的画地为牢,其实是思考方式的问题——他把心的现状,当成了心的永远,无视心的可塑性,心的无限潜能,而放弃提升。这无异于——无视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的潜力,放弃栽培而任其枯黄。(固定性思维和成长性思维)

是否真的有那种连起步都做不到的人呢?孔子可不这么看,他说:“有能一日用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从时间上算,行仁一天,无人不能。

若论行仁的大小,孟子则说:“徐行后长者谓之悌,疾行先长者谓之不悌。夫徐行者,岂人所不能哉?所不为也。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让长者先行,自己慢慢走在后面——此即行悌,行悌即入尧舜之道。这又有谁不能呢?

因此,在孔孟看来,从一天、从一件小事上修道,只有肯不肯的问题,没有能不能的问题。如果还没走就放弃,或者还有余力时就止步,这些都属于冉求同类。

所破:还有人认为:中途力竭而止,并没有达到终点,这意义不大,还不如一开始就不要做。(畏难情绪,没有目标,不清楚自己人生的意义)

持这种看法的人,完全不了解儒家的精神。儒者是“仁以为己任”,而且要“死而后已”,甚至“朝闻道,夕死可矣”;他们认为,人生的价值就在于能修身弘道。所以,活一天,就要在这条路上走一天;即使最终没有实现理想,也无怨无悔;不在道上努力就毫无意义,就是浪费。

:就像人不会因为吃不饱,干脆就一口不吃,直接饿死,而是会尽量地多吃。同理,儒者只要活着,就想尽量地修身进道,他不会先顾虑自己会不会有很高的成就。其实,每走一步,在道德提升上就多得一分,所以都有它绝对的价值。

正因为有孔子所谓的“力不足者”的精神,才会出现成功登顶的人;而“力不足者”经过休整,也未尝不能再奋发前行,止于至善而后已。

诚然,能一路直超的人世所罕见。那我们是要画地为牢呢,还是要当力不足者呢?这值得深思!

(文字部分为讲师手稿,与音档稍有出入。)

思考题:

1. 冉求与孔子对“力不足者”的定义,分别是什么?哪个更合理?

这里冉求对孔子表白说:我不是不喜欢夫子您的道,只是没有能力去实践。孔子反斥说:能力不足的人,是指那些尽力去做,做到实在做不动了,才停在半路上的人。你并不属于力不足者,而是在画地为牢。

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冉求与孔子对“力不足者”的定义是不一样的。冉求的看法其实也代表了很多人的看法——对该做却有难度的事,觉得自己学不会,或者吃不了那个苦,便认为自己不能做,于是就放弃了。

2. 有人会对义所当为的事畏难退缩,如何加以劝导?

我们通常会在意外在的那一面——事情难不难做,却往往忽略内在的这一面——应该用什么思考方式看待困难,我们习惯于用什么思考方式看待困难。

正确的方式是:只要是该做的、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就应该积极去做,再困难、再辛苦也要去做。

如果说不会,不会可以学,学不会就再学,没有总学也学不会的事情——因为每个人的心都有着无限的学习能力;困难的事情,随着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熟悉,就会变得越来越容易。

如果说怕吃苦,那就振奋身心,忍一忍、挺一挺就过了。事实上,当我们一旦真正振作起来,那个苦反而没有想象的那么大;而且,身心经过锻炼,对苦的耐受力绝对会提高,曾经以为的大苦,会显得根本就不算什么。

所以,决断要做并非仅仅是出于道义,而且也是基于我们的心所固有的特性和潜力——就是能够学习、能够坚忍;只要加以启发和锻炼,心的这些能力就会变得特别强大。

相关文章

  • 《论语》日日谈 第65期

    《论语》日日谈 第65期 本章为《论语》:雍也篇第六篇第十一章 【原文】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①,一瓢饮,在...

  • 《论语》日日谈 第55期

    《论语》日日谈 第55期 本章为《论语》:雍也篇第一章 【原文】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①。” 【注释】 ①南面:古...

  • 《论语·雍也篇》第十一章

    大家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论语·雍也篇》第十一章,来看原文—— 冉求曰:“非不说(悦)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

  • 《论语·雍也篇》第十八章

    《论语·雍也第六》之十八 朱文津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学习《论语·雍也篇》第十八章,先恭诵原文—— 子曰:“人...

  • 《论语》人生,跟孔夫子念“之乎者也”第九十三天

    《论语.雍也篇》第十一章: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解析: 冉...

  • 躬行《论语·雍也篇》第十一章

    《论语·雍也篇》第十一章原文: 冉求曰:“非不说(悦)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汝)画...

  • 《论语》雍也篇第六30章

    2022年7月9日 27-35°C 多云炎热 《论语》雍也篇.第一章 【原文】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 《论语》日日谈 第75期

    《论语》日日谈 第75期 本章为《论语》:雍也篇第六篇二十一章 【原文】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①;中人以...

  • 《论语》日日谈 第70期

    《论语》日日谈 第70期 本章为《论语》:雍也篇第六篇第十六章 【原文】 子曰:“不有祝鮀之佞①,而有宋朝之美②,...

  • 【论语导读】6.19要做正直的人

    6.19要做正直的人 上一章讲君子之道,《论语》雍也第六篇第十九章讲做人要正直,原文如下,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雍也篇》第十一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ztwt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