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几年,我接了上千例的咨询个案,见多了各种类型表现的咨询者,一般经过一次的咨询,基本上就可以确定几次可以咨询好,以及哪种类型的咨询者即使好转也不会彻底好。
遇到这名在家没任何问题,在校却头疼欲裂的孩子,对我来说出现了小小的挑战。第一次咨询时采集家庭成长资料,家庭成员关系,催眠做暗示感受性,再进行人格测试,以此看其是否能好转得快。按照以往的经验,三次咨询后应该没有什么大问题。
今天进行第二次咨询,在催眠中的意象对话进行突破时,他依然头疼欲裂,在催眠中进行三次脱敏训练,效果依然不是很理想。虽然在第一次咨询时我就感觉到,他目前的情况是父母关系的投射,当时我只是隐含的告诉其父母要注意彼此间交流方式。
而现在,我该怎么做呢?明明不是精神病,又没有躯体上的疾病?据说父母交流方式也有所改变……我不断思考着,我把他从痛苦中唤出来,让他在咨询室走几圈,活动活动,然后陪他站在沙箱前,让他手握沙子,握得由紧到松,慢慢流到沙耙里,这样反复做了五六次,让他感受沙子带给他的感觉。然后问他是否愿意做沙盘,他头疼紧张的痛苦情绪此时已明显地降低,他点头。很快摆放出了他自己的沙盘。当看到他的作品,我的心豁然开朗――我知道以后该如何入手进行疏导了。过去、未来、理想,是的我应该帮他看到这些,让他看到自己的未来。
感谢神奇的沙盘带给我的指引,明天我将第N次拜读这本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