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剧版《三国演义》袁绍的出场是很惊艳的,---和后来周瑜的扮演者是同一人,清朗俊秀,还一腔热血,愤青一枚。
但一个男人的魅力不在于他的相貌,更在其气魄能力,所以看到他对宦官斩尽杀绝的极端态度,和做盟主时的犹疑不决,还放任窝里斗,就立马粉转黑了,愈发稀罕曹老板的赤诚来。
宦官作乱,袁绍想全部剿灭,他认为不妥,为何?宦官掌权由来已久,朝野颇有势力,如此激烈必然生乱,因此主张只绞杀领头羊张让。
---他能够着眼大局考虑问题,选择最适宜的方案解决问题,稳定局面。
董卓宴请大臣,袁绍锋芒毕露,与董卓对峙,看似英勇,但之后就逃之夭夭。曹操一言不发,察言观色,后忍辱负重佯装投靠董卓,取得信任后进行行刺。正欲动手,有人来,机智如他立马跪地,说是“献刀”,然后面不改色离开,成功逃脱。
----他不是嘴炮,而是行动派,还是脚踏实地、机敏冷静的行动派。
诸侯讨伐董卓,还没开打,自己人先掐起来。粮草官袁术怕前锋孙坚功大,故意不给粮草,十万之众聚在酸枣天天喝酒侃大山,而身为盟主的袁绍却不加约束整顿,好好的“义军”成了“乌合之众”,不打自散。唯一一个真心实意出力的就是曹操,明知寡不敌众而带兵追击惨败而归。
类似的情况后面也发生过,袁绍和公孙瓒争地盘的时候,他打黑山贼,袁绍和韩馥要立刘虞为帝的时候曹鄙视之。
----别人都是借反董卓、保汉室为自己抢地盘,只有他不改初心,为平乱、安定浴血奋战。
种种迹象表明,曹操是那个年代的诸侯当中,唯一一位还有情怀,还有救世理想的人。
你可能会用现在流行的一句话来反驳我,“情怀不能当饭吃。”确实如此,如果做企业光讲情怀不盈利,早晚得关门。
问题是曹老板不光有情怀,他还有领袖魅力,有雄才大略,还务实能干,这就有点意思了。
他成功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略举几例。
陈宫。刺杀董卓不成,他逃到某县被捉。密室交谈,陈宫得知其大志,偷偷放了他,自己官也不要了,追随他而去。(后因吕伯奢事件分道扬镳,后话了)
张邈。兖州刺史被杀,其手下一个叫张邈的,很欣赏曹操的为人行事,是他游说同事,共同拥戴曹操做兖州牧,由此曹操才有了自己的地盘。
还有重量级的荀彧。
关于荀彧,上篇简单介绍了。如果再提一个人的名字,你印象更深刻,---荀子。是的,你没猜错,正是儒学大家荀子。
荀彧是荀子之后,其祖父荀淑有八子,号称八龙(听着就牛哄哄啊)。荀彧的父亲荀鲲曾任济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颍川荀氏是历代高官的世族大家。
他们不仅有儒家积极入世的态度,还坚守“修身、齐家、治天下”的理想。
乱世中的荀氏,是理想与现实的结合体。有两大需求要兼顾:
一是保全家族。二是平天下,后者主要体现在保全汉室,毕竟,政治混乱就没有太平。
董卓乱政后,荀彧弃官归乡。考虑到颍川的地理位置,一旦有战乱必受波及,就劝父老乡亲们离开,“颍川是四战之地,如果天下有变,那就会经常受到侵略,应该早离去,不能久留。"但大伙儿怀恋故土,不愿离去。当时的冀州牧同郡韩馥派人接荀彧,却无人相随。荀彧只得独自带家族迁至冀州避难。
到了冀州后,发现他的老大换人了。韩馥把冀州让给了袁绍,于是他在袁绍账下为谋士。那时的袁绍,势头正盛,北方几乎都在他的领导之下。袁绍对他也很尊重,但191年,他还是果断跳槽到曹老板那了。
前篇讲过,官渡之战后,袁绍虽然败了,对曹,也不过由压倒性优势变成了势均力敌,那时的曹操显然是弱势的一方。
但荀彧凭借自己的毒辣眼光,把政治前途和全族的性命都压在了曹操身上。
这是为啥呢?
史载,“彧度绍终不能成大事,时太祖为奋武将军,在东郡,初平二年,彧去绍从太祖。太祖大悦曰:‘吾之子房也。’”(《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很多人说荀彧忠君爱国,所谓“成大事”就是匡扶汉室。作为臣子,这自然是理想的一面。但同时,荀彧作为荀氏家族的代表,他还担负着保全家族甚至繁荣光大的责任。
作为有战略眼光的政治家的他,清醒的认识到,“扶汉”之不可行,“存汉”都将耗尽巨大心力。
在最优目标和最满意目标之间,他必然会做出决策,----选择最满意目标,“存汉”。这就可以理解他后来的行为。
而要想实现这个目标,袁绍是不行的。
他虽势大,不具备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哈佛商学院认为, 企业成败主要取决于决策和管理两大因素, 其中决策因素占80 %, 管理因素占20 %,袁绍的判断力、行动力比曹操都差,决策和管理不行,即使现在强也终会弱;袁绍掌控大局的能力不行,作为领导,每遇大事,谋士们各抒己见,他却左右为难,不能决断;袁氏集团的组织文化估计他也不喜欢,有的贪,有的奸,比如小人郭图之流,惯爱给同事下绊子。
引用荀彧在官渡大战中的一段分析:
“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后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纵也,不纵,攸必为变。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
苏轼曾说:“汉末大乱,豪杰并起。荀文若,圣人之徒也,以为非曹操莫与定海内,故起而佐之。所以与操谋者,皆王者之事也。”
在苏轼看来,荀彧的目标绝不是匡扶汉室,而是“救天下”。
所以,他之所以弃袁投曹,根本上是因为他和曹操更像一类人,----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
而不管曹操是否后来对汉朝心怀不轨,不管荀彧是否忠于汉室,他们都有一致的愿望,就是四海清平。
用现代的术语来说,就是价值观的吸引,让他们走到了一起,这是他们合作的基础。
荀彧来了以后,曹操不仅是有了三分天下的基础,---事实上是三分之二的势力,另外两家必须抱团才能不被打。
回到开篇的问题,情怀到底能不能当饭吃?
可见,契合现实需求的理想、情怀,是可以当饭吃的,软实力能够转化为或可以大大增强硬实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