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窝在沙发上,一个人看了一天的纪录片。
因为看朋友在朋友圈里转发了一篇关于纪录片《出·路》的文章,想起了很久之前看过的纪录片《高三》,于是就重温了一遍。然后又陆陆续续的看了《初三》、《出路》、《高考》《我们是小学生》等纪录片,看完真的感慨良多。
一、出·路
《出·路》跟踪拍摄了三位来自不同社会阶层。
来自甘肃12岁的马百娟花了一块多钱买了文具后,兴匆匆的走在路上,面对镜头微笑,那时候感觉未来就在那天弯曲的山路上,一直延伸到远方;
19岁的湖北高中生徐佳,在厚厚的书堆后埋头苦读,不敢去想未来,却不得不去背水一战;
17岁就辍学的北京女生袁晗寒,不断的试错,打发自己的时间与青春。她说:自己能养活自己不饿死就行,这个世界反正也没有人饿死,说的云淡风轻。
马百娟最后没有去北京上大学,而是在16岁的时候怀孕嫁给了表哥;袁晗寒有利完欧洲后在北京注册了她的艺术投资公司;徐佳却像我和我身边的朋友,第三次复读后考上了一个二本,毕业后留在了武汉,买房娶妻。徐佳说以后他的孩子能过上袁晗寒的生活。也许吧!
导演说:每一种生命都渴望向上的人生。
只是有时候人生向上的高度,早已在出生的那一刻就写好了。
每个人都无法脱离这个时代,环境和经历决定了你的视域,你对人生的想象决定你人生的轨迹,所以不得不束手投降。
二、出路
第二部纪录片还是叫《出路》,却是一个以“为什么贫穷?Why Poverty?”为主题的系列纪录片的一部,关于中国的一部,英文名叫《Education,Education》。
一个在教育产业化时代,流窜于各个乡镇招学生的老师,或者称为“骗子”。他说这个学院的目的就是:把学生弄进来,交钱,然后,弄走;
一个高考成绩不佳的女生,家里有一个智商不高的爸爸,一个十个手指只有一个指头的妈妈。她说,读书就是为了帮助家里脱贫;
一个三本毕业到处找工作,只是想要在武汉生活下去却处处碰壁的男生,他说:我要工作,为什么他们不要我。
那个老师在宣传的时候总喜欢说:读书,是我们当今社会的最好出路。至少在中国,这肯定是的。
每次他都会引用古语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来宣传知识改变命运。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现实,也是事实,特别对于那些再也没有出路的人来说。
只是,在现在的社会我们感觉这样的路越来越窄,也越来越难走。很多人走不下去了。
看完之后,还是不知道为什么贫穷。
导演说:任何一部纪录片都不可能像万能钥匙。如果身处贫穷,或者身处底层的人看了我的片子,他会突然感觉到:其实很多事情都不是我个人的问题,而是我身处的游戏规则出了问题。
我想很多人都不会去想,是不是我身处的游戏规则出了问题。
我们能找出责怪自身的一千个理由,却很难想到可能并不是自己错了,或者至少没有错的那么多。
想起近几年我们县的孩子,特别是我认识的那些参加高考的孩子成绩越来越差,他们不是不努力,他们常常不分日夜的学习,他们也并不是不聪明,许多时候他们一点就通,可是差距越来越大。
有一次看见满街的哈罗单车,想到那些高考考试题目上大谈特谈的共享经济,想起其实很多农村的孩子可能一直在做这样的题目,可他们却一次的没有骑过共享单车,感受过这样的共享经济。
如果一个人努力地工作,努力地学习,却还是不能改变命运,依然贫穷,那么这样的群体是否就该抬起头来看看,是不是我们所处的系统出了问题。
也许这就是这部纪录片给人最大的启发。
让我想起,之前在看了纪录片《归途列车》后,老师提问说:他们这样为生计奔波,那么努力的生活,他们又做错了什么?
想起了电影《我不是药神》里的呐喊:他才20岁,他只是想活着到底有什么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