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世界不是只有你。”
“可是我的世界就只有你了,姐姐。”
——《我的姐姐》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看到了一个评论说:这部电影完全是“道德绑架”,凭什么姐姐就一定要养弟弟。其实,没有“凭什么”,也没有人非要强迫,只是,姐姐和弟弟,中间是割舍不掉的血脉亲情。
故事发生在一个极度重男轻女的家庭,父母让自己的女儿装残疾,只是为了拿到一个生育指标,生一个男孩儿;女儿明明可以考到北京,上临床医学专业,但父母硬是改了女儿的志愿,报了本地大学的护理专业。上了大学之后,女儿没有再要家里一分钱,也没有回过家。
父母突发车祸去世,给姐姐留下了一个从未见过面的弟弟。刚开始,姐姐安然对弟弟的态度是想尽快甩开,也明确表达自己的意思:找一个愿意领养弟弟的家庭。随着一天又一天的相处,弟弟会在姐姐出门时,老老实实呆在家里;在姐姐肚子疼的时候,给姐姐泡姜茶;在姐姐伤心时,依偎在姐姐身边。特别令我感动的是,在确定了姐姐非常想去北京上研究生之后,弟弟自己拨通了领养家庭的电话,在姐姐的不解中,对姐姐说:“你走!我不要你了!”看到这儿,眼泪已是不自觉的掉落。
对安然来说,弟弟原是自己想要摆脱的,但在电影的最后,安然坚定地牵起弟弟的手跑出被领养的家庭。是迫于长辈、舆论的压力吗?不是!作为长辈的姑姑想通了,不想安然走自己的老路,她已经明确告诉安然:你该有自己的人生。所以我想,最终让安然选择牵起弟弟的手的,只能是那无法割舍的亲情。
我很庆幸,自己没有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我和弟弟相差六岁,生弟弟时妈妈已经38岁了,算是高龄产妇。妈妈告诉我,生弟弟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不想我以后遇到事情,连个商量的人都没有,太孤单了。我和弟弟的相处模式也是打打闹闹,但是我比他大得多,多半是我“打”他。小时候他很黏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为了甩开他,我会悄悄的出门,躲到我的好朋友家。但每一次都是我前脚刚刚进人家的门,弟弟的敲门声紧接着就会响起,然后,就会听到脆生生的一句:我姐姐在吗?所以,小时候的弟弟简直就是我的“童年阴影”。
但是要是有人欺负我弟,我肯定第一个要冲上去帮他“报仇”;要是我弟在学习上有进步,我会比我自己考了满分还骄傲;要是他遇到什么特别伤心的事儿找我聊,我会安慰他,帮他想好解决办法后,自己偷偷的哭······
刚工作的我,即便工资再少,也会每周都给正在上高中的弟弟买上一大袋的零食,而弟弟也会在姐姐早上还没睡醒的时候,去买好早餐放在床头。现在弟弟上了大学,那个“跟屁虫”也早已长大,不再像个尾巴似的跟在姐姐身后,而姐姐最期待的是能够接到弟弟的视频电话······
如果,我是安然,我的选择会和她一样,因为,我是姐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