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君子无道则隐,有道则出。” 这句话出自于《论语·泰伯》。原文如下: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大意如下:孔子说:“坚定信念并努力学习,誓死守卫并完善治国与为人的大道。不进入政局不稳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天下有道就出来做官;天下无道就隐居不出。国家有道而自己贫贱,是耻辱;国家无道而自己富贵,也是耻辱。”
可以看出,孔子传授弟子的为官之道是有一个重要前提的,那就是天下是否有“道”,在封建统治时期,以中央集权作为整个官僚体系的指导原则,因此天下是否有道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皇帝本人是否有“道”。君有道,则天下大治;君无道,则天下大乱。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有识之士的君子,要视君王是否为天下百姓苍生立命,而决定自己是否要出山为国家效力,而不单单是信奉“学而优则仕”。
很多人认为儒家思想的提出的“三纲五常”中的君为臣纲,把国君做为臣子的准则,臣子对国君要做到绝对的服从,甚至要做到“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历史上此类案例多如牛毛。
但从儒家的经典《论语》中的这句话不难看出,孔子的本意并非提倡“愚忠”,而臣子是可以有选择的,即倡导“良臣择主而事”。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 “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也就是说,在孔子眼里,符合“德治”或“礼治”的君王才是明君,才是有道之君,这样的君主才值得君子去跟随,去辅佐。
中国历史上忠臣良将数不胜数,但也不乏面对昏君、解甲归田之人,或者功成名退、躲避杀身之祸的案例:
明朝首辅徐阶,曾经斗倒严嵩,权倾一时。由于穆宗行为荒诞不经,徐阶经常劝阻他,穆宗十分厌烦。徐阶很失望,于是上疏请求退休。恰逢给事中张齐因为私人恩怨弹劾他,于是穆宗乘机允许他退休回家。
汉朝开国功臣张良,一直为刘邦出谋划策,他在刘邦建立和巩固汉朝的过程中,深谋远虑、运筹帷幄,起了很大作用。刘邦登基后,张良称病拒绝了对他三万户的封赏,只要了留地作为自己养老的地方。后自称学道,学道八年后而终。他的“学道”也是一种避祸的巧妙方法。他深知“狡兔死,良弓藏,猎狗烹”的道理,最终以隐居保全了自己,终于没被刘邦和吕后杀掉.落了一个善终的结局。
为朱元璋最后平定天下、开创朱明皇朝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刘伯温,作为开国元勋之一,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刘伯温料事如神,他深知自己平时疾恶如仇,得罪了许多同僚和权贵,同时也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因此,他在功成名就之后,毅然选择激流勇退,主动辞去一切职务,告老还乡,回青田隐居起来。
由此可见,中国很多的传统文化需要我们全面和辩证的去看待,而不要断章取义,往往其内容本身并没有问题,而是后人歪解其内涵,甚至歪曲历史史实,让后人无所适从。研读经典,一定要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取精去糟,再通过实践,不断丰富其内涵,这才是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