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习惯,宛如人生的指南针,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然而,习惯究竟从何而来?《认知觉醒》一书给出了独特的答案:习惯是认知的外化。
习惯的形成,并非单纯依靠意志力,而是源于长期的认知模式。我们常常陷入一个误区,认为养成好习惯需要强大的意志力,仿佛只要咬紧牙关、坚持到底,就能成功。但事实并非如此。
以减肥为例,很多人下定决心节食、运动,凭借着一时的意志力坚持了几天,却往往难以长久。这是因为他们只是在强迫自己行动,而没有从认知层面真正理解减肥的意义和方法。真正的减肥,需要我们认识到健康饮食和适量运动对身体的重要性,从内心深处认同这种生活方式,才能形成长期的习惯。就像书中所说,习惯的形成是一个系统的结果,而不是靠“忍耐痛苦”的意志力。
社会认知(情绪脑)常常会驱动我们形成一些坏习惯。我们总是被一些固有的观念所束缚,却没有深入思考其背后的原因。比如,很多人认为拖延是因为懒惰,但《认知觉醒》告诉我们,拖延可能是对失败的恐惧。我曾经就是一个严重的拖延症患者,每次面对重要的任务,总是一拖再拖。我以为自己是懒惰,直到后来我才发现,我是害怕自己做不好,害怕失败带来的后果。这种错误的社会认知让我陷入了拖延的恶性循环。而当我觉醒认知,意识到拖延的真正原因后,我开始尝试改变。我不再把任务看作是一种负担,而是把它当作一次成长的机会,慢慢地,我克服了拖延的习惯。
重构认知是改变习惯的关键。我们需要调整自己的认知,设计可持续的行为系统。书中分析“早起失败”的根源,社会认知认为“必须靠意志力坚持”,而觉醒认知(理智脑)会设计“提前准备衣物、调整作息系统”等策略。我有一个朋友,一直想养成早起的习惯,但总是失败。他每天早上都要靠闹钟的催促才能勉强起床,而且起床后状态很差。后来,他看了《认知觉醒》这本书,开始重构自己的认知。他提前准备好第二天要穿的衣服,调整了自己的作息时间,每天晚上提前半小时睡觉。慢慢地,他发现自己不需要闹钟也能自然醒来,而且起床后精神饱满。这就是重构认知带来的改变,通过设计可持续的行为系统,我们可以轻松地养成好习惯。
习惯是认知的外化,我们的认知决定了我们的习惯,而习惯又塑造了我们的人生。正如尼采所说:“你要清楚自己人生的剧本——既不是你父母的续集,也不是你子女的前传,更不是你朋友的外传。”我们要觉醒自己的认知,打破社会认知的束缚,重构自己的认知体系,用正确的认知去塑造良好的习惯。让我们以认知为笔,以习惯为墨,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