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
单车一骑,骑行天下,从家乡的每一个村落开始。这是我骑行的初衷。
昨日一天一夜的雨,一大早,雨停了,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我和队友们快乐出发。
两个小时后,我们到达了胶州玉皇庙村。村里的布置极具特色,户户高挂大红灯笼,院墙边、屋檐下或挂一串串黄黄的玉米,或挂一串串大蒜等农产品,街道整洁、绿树成荫,那种久违的似曾相识的乡村味道,正显示着强大的生命力和自豪感,冲击着我们的感官。
而此刻,在我的家乡,正进行着一场变革,快速推进城市化,棚户区改造、旧村改造工程,拆迁正如火如荼,三五天拆完一个村,那些曾经存在了几百上千年的村落以一种悲壮的方式,从此退出历史的舞台。目之所及,到处是搬家的车辆,新建的楼房间与废墟交替着,每天都在变换着面孔。空气中充满了激动、骚动和不安,人们于忙碌中配合着拆迁,期盼好日子的到来,似乎争分夺秒。
玉皇庙村则不同。这里安静、舒坦,偶有早起的村民,也是不争不抢地做着事情,对于我们这一群穿骑行服的撞入者,丝毫不惊讶、不好奇、不打扰也不拒绝,坦坦然然、从从容容,就是在这种互不干扰的状态中,我们在村头看到了那口老井——王母井,王母井的完好保存证明着村落的古老。我是听着七仙女与董永的爱情故事长大的,此刻看到王母井简单简单,安安静静,很难与凶狠相联系。据说,这口井是王母手拿玉簪划出那道天河后,顺手一扔,玉簪便在地上砸出了这口井,算是两个相爱的青年挑战权威和规矩的见证。隔河相望牛郎织女星,所编织的故事美丽动人,成为中国民间四大爱情传说,作为经典永远流传。
前边不远处是一处老旧的收拾整洁的院落,开着门,是村里的红色纪念馆,花草树木经过雨的洗刷,绿得发亮,充满生机,其中紫槐正盛开,散发阵阵清香,村里人用自己的方式纪念着自己的英雄,不张扬却令每个到过此地的人心生敬仰,这种朴实的纪念,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可贵和信仰的崇高。
“村里都有自己的纪念馆,真不简单。”同行的朋友发出感叹。是啊,能保持良好传统并发扬下去,真是很可贵。
村中的老水车,似乎向我们述说着小村的悠久历史,村东的玉皇庙是最气派的建筑群,应该是最近十几年重新修缮过,高大的观音菩萨像立在大门外,似在普度芸芸众生。
转了一圈,我们继续前行,又经过几个村子,发现很多的村里都有自己的庙,有的已经很古老,有的正在修建,“盛世兴佛”一点不假,物质生活满足后,人们开始有了精神的追求,老百姓安居乐业,心中有信仰,才能生活得更有滋味。
想起近两个月的骑行,我们大多也是围绕着家乡的主要景点,用自行车丈量家乡的每一寸土地的同时,也在寻找家乡的历史、文化与信仰,到过雷音寺,郑公祠,晏王塚,娘娘庙,龙王庙,关帝庙遗址,这些实实在在的建筑,似乎在昭示着后人,那些传说故事就是历史走过民间的脚印,印在世代生活于斯的人们的心上,用一种口口相传的方式,传递下来,并将继续传递下去。
每到一处,我都会静心肃立一会,这样的祭拜不需仪式,无需张扬,完成与大地和历史的对话,离开时便少一分浮躁,多一份敬仰,增一份舒心。
上午十点钟,我们到达大沽河的源头,太平寺正在维修中,我们只在李世民广场外围转了一圈。威风凛凛的李世民,跨下战马,手握战刀,指挥千军万马的气势,显示出一代帝王的雄姿,边上的浮雕群展示的是他的战马和文臣武将,栩栩如生,站在当年他屯兵的土地上,让你感到历史的深情,离那场征战也并不遥远,且真实。“洪涛经变野,翠岛屡成桑。之罘思汉帝,碣石想秦皇。霓裳非本意,端拱且图王。”读着这首李世民东征时写的《春日望海》,磅礴的帝王之气扑面而来,声势夺人。
踏上大沽河岸,遥望那两棵依偎在一起的千年银杏树,心中颇多感慨,星转斗移,世事沧桑,厚重的是脚下的土地,不变的是仰望历史的情怀。一路骑行,欣赏着沿岸的绿树红花,心中想的仍然是刚刚走过的风景,那是一些关于信仰、关于生活、关于历史、关于文化的思考,是的,幸福生活,永远是人们不变的追求和信仰。
回来后,和邻居老太太交流这一路的收获。老太太年近七十,读书不多,但笃信佛教。听她介绍,小雷音寺便是她带领佛友们,化缘建成,于是对她就有了一份敬重,时常听她讲那些讲也讲不完的佛教故事。但这次的话题,因为我的骑行经历,似乎更深入些。她不无感慨地说:大家敬佛,是信仰。信仰是什么?就是寻求心境,一种平静对待人生的心境。人的一生,其实就如佛前的那一碗水,如果能时刻保持那一碗水似的平静,就是安稳幸福的一辈子。
老人家的话,娓娓道来,似谆谆教诲。我恍然,学会放下,保持心态的自然,也是信仰的境界。
2018.5.7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