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学习了文章的第五至六段,在此段的末尾,诗人借王子乔之口阐述了道家修炼的核心思想:
曰:“道可受兮,不可传;
其小无内兮,其大夫垠;
毋滑而魂兮,彼将自然;
一气孔神兮,于中夜存;
虚以待之存,无以为先;
庶类以成兮,此德之门。”
“道可受兮,不可传”意为道可以从内心感受,不可以口耳相传。这是本章的核心哲学命题,是道家思想与楚辞哲学交融的经典表述,强调“道”需个人体悟,无法通过言语直接传授。
此句深刻揭示了道家思想中“道”的超越性与体悟性。这一表述与《老子》“道可道,非常道”一脉相承,强调“道”的不可言说性,需通过内在体悟而非外在传授获得。
“受”即心领神会,是个人对“道”的直觉体悟,需通过“保神明之清澄”的修养功夫实现;“传”则试图通过语言固化“道”,反而违背其自然本质。
庄子有言“可传而不可授”,因“道”是“自本自根”的先天存在,无法像物品般转移。
“其小无内兮,其大无垠”意为说它小则无处不可容纳,说它大则大到无边无沿。该句是道家思想的诗意表达,核心在于描述“道”的无限性与超越性,表明“道”超越时空限制,既无最小单位也无边界,与《道德经》“玄之又玄”的宇宙观呼应。
“其小无内”指“道”微小到极致,内部无法再分割;“其大无限”则是指“道”宏大至无边无际。此二者结合,强调“道”在微观与宏观上的绝对无限性。这与《庄子》“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相通,体现“道”超越时空的普遍性。
大小、内外本是对立概念,但“道”能包容一切对立,展现其终极性。诗人在文中借“道”的无限性,暗喻精神修炼需突破形骸限制,达到与自然合一的境界。
“毋滑而魂兮,彼将自然”意为不要扰乱你的心神,它就会自然显现”。此句是仙人王子乔对修道之法的阐述,强调修道需保持心神虚静,避免人为干扰,使内在的“道”或“壹气”自然流露。
滑(gǔ):通“汩”,意为扰乱。
而:通“尔”,指代修道者自身。
魂:指心神或内在精神。
自然:道家术语,指不刻意强求、顺应本真的状态。
此句体现了道家“无为”思想,与《老子》“道法自然”一脉相承。通过摒除杂念、不强行作为,达到与“壹气”(宇宙本源之气)相合的境界。
前文“道可受兮,不可传”指出“道”的不可言传性,后文“壹气孔神兮,于中夜存”进一步说明通过静夜存养“壹气”的修炼方法,共同构成完整的修道体系。
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我们明天继续!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文章部分释义及赏析资料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