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时节,山上落起了小雪。
这是一座小山,没有名字,却生着大片的竹林,郁郁葱葱,万年长青。在竹林深处,有一座小寺庙,庙里的泥胎菩萨由于年久失修,上面的色彩大多褪尽,只有丹唇处还残留着些许残红。供奉着菩萨的正房旁,有一个静室,里面却被精心打扫过,正中间有一把伏羲式古琴,琴面干净有光泽。细看琴面,琴面以玄青为主,隐隐透出几缕殷红。此时,一位年长女子正用素手拨着琴弦,另一位叫小雪的小女孩正用一双眼睛盯着琴,心思却随着屋外的雪花随风飘散。
小雪本没有名字,在十八年前小雪那天被年长女子从寺庙门外捡了回来。后来,年长女子为这个孩子取名小雪。后来,小雪逐渐长大,开始唤年长女子为师父。后来,小雪问年长女子的名字,无名。后来,小雪又问道这地方为何名,无名。后来,小雪问师父一直弹的这首曲子为何名,无名。小雪开始厌倦了这种“无名”的生活,她想去一个有名字的地方,去学有名字的琴曲,最好再去找一个有名字的人……
“小雪……”
“……”
“小雪……”
“师父。”小雪低低地答道,耳边晕红一边。不知何时,琴声已经停止,她的师父平静地看着她。
“小雪,你若想下山,就去吧,该经过的劫数,总要经历。”
“师父,你怎么知道……”
回答小雪的只有师父的琴声。
次日清晨,师父弹琴的琴几旁,没有了小雪的身影。日日如此,月月如此,岁岁也如此。
年长女子弹的这首曲子是她的师父传授给她的。她年少时,也曾不解,师父为何隐居此地,为何终日只是弹一首曲子。只是,年长女子在不同的年龄对这首曲子有着不同的理解。孩提时代,听到师父弹琴,总让让她想起自己去山上的小溪旁玩耍时的场景,水声哗哗,莺啼燕语。自己总是忍不住要下水捉鱼,常常是一无所获,衣衫却全湿。每当自己湿淋淋的回到寺庙,不管自己怎么小心翼翼,看似专心弹琴的师父总能发现她,无奈地帮她换下衣裳,又让她用早已烧好的热水沐浴。待年长女子到小雪的年纪时,开始厌倦这种单调乏味的生活,古琴声太慢又太沉重,好像年老之人发出的絮絮叨叨的低语。她觉得自己好像不幸落在黑暗里的种子,没有阳光的照耀只能未老先衰。她终于在某一日背着师父逃离了这个寺庙,并且自己在心里暗暗地说再也不回来……
可世事难料,在自己步入中年时,年长女子又回到了寺庙。她也像师父那样,重新弹起了那首曲子。流水落花依旧在,不见当年浣溪女,曲调里是却不见伤感之意,年长女子好像借着琴声,描绘着这小山的景色,依旧是水声哗哗,莺啼燕语。
不知过了多少年,年长女子早已一头华发,只是琴声未变,一直是那一首曲子。而小雪也到了当年师父的年龄。小雪再次回到了这座无名的山。
那日也是下着雪,小雪沿着琴声来到了静室。小雪站立良久,开口道:“师父,这首曲子,我忘记了,您能再教我一遍吗”
师父又像小雪小时候那样,手把手教了一遍,只是,她说话的声音逐渐变轻。直到有一天,师父弹完那支曲子后,手腕停留在琴面,再也没有抬起过。
后来,小雪坐在师父曾坐过的蒲团上,也是终日弹着那首曲子。
又到一年小雪,小雪像往常一样在静室中弹琴,门外隐隐有啼声……
这个孩子,也为她起名叫小雪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