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两年时间,过得好快,不知不觉,中专生活就要结束了,思想单纯,无忧无虑,那是当时“毕业包分配”体制给予我们“无愁”的资本。
即将毕业
毕业前,学校安排有经验的老师为我们辅导“入职注意事项”,帅气的赵老师非常真诚地为我们分享了“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理念,入职后如何保持自己“正直、诚实、守信”“担当、作为、认真、严谨”“戒骄戒躁”的作风,不做“墙头草”的提示,虽有听不太明白的地方,但主要精神实质已经领会,使我深受启发,对我毕业入职起到重要作用。
毕业考试,写分别留言,互诉离别情谊……但真切的伤离别的感觉,还不是那么深刻。年龄小?发育晚?大咧咧?同学都在同省,后会有期?不清楚。按部就班地做着毕业前的准备,别人做啥咱做啥,至于毕业后就业,国家包分配,离校回家等着呗。
毕业分配是人生的一大转折点,分配到哪,决定了一个人人生迈向哪条道路,主要指客观环境。在老师的建议和参谋下分配到省属单位或地市单位的,他们的起点肯定要高于分到县单位的同学。
“无知者无愁”,单纯的我和如我一样的同学,在等待学校一声“可以回家”的通知中,嘻嘻哈哈,轻松快乐。那些争取去省里、地市单位或专业银行(那时商业银行称专业银行)的同学,和老师、和学校和接受学生的单位紧锣密鼓地沟通,有纠结、有欣喜、有如意、有不满意。当时我不知不晓,多年后从同学口中得知:“事情还不少呢”。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单纯如我的快乐能有几人享受?我们“傻呵呵”买好火车票,陆陆续续准备回家。挥手告别,没有宏大的送别场面,没有过多的伤感离别,就这样在懵懵懂懂中离校了,似是放假回家一般。
我乐观的个性在那时已表现出来,平静地离校,快乐地挥手告别,大我几岁的同学玉萍的眼泪竟没有引起我的共鸣,实则爱哭的我彼时确实没有多少伤离别的情绪,所以流不出眼泪。
回家后,等待学校“就业分配”的通知,大约过了十几天,似乎有了一点没着落的感觉。原来这次回家不是放假,是毕业了。毕业的概念,就是不能再回到学校上课了。
对于入职上班,有期待但不太强烈渴望,反而隐隐地有一些茫然和慌恐,不知道入职后“能否胜任工作?如何与单位人相处?”等等,自己清楚地知道一点,肯定不同于和年龄相仿的同学相处。
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风景,毕业了,就不再是学生。学校生活已经结束,调整心态,转换角色,等待入职通知。
通知来了,被告知,于1986年8月14日,正式到中国人民银行**支行报到。
毕业了
22年度写作营第155篇,994字,累计200856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