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我的日更计划亲子教育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第十七章:因为有爱而愿意顺从,因为有意志而能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第十七章:因为有爱而愿意顺从,因为有意志而能

作者: 婉秋W | 来源:发表于2018-12-13 16:44 被阅读20次

大部分家长都这么认为:有两样东西绝对是成人给予儿童的,一个是知识,一个是道德。这样我们必然走到了一条歧路上。我们不相信自然赋予人类本身一种最伟大最高尚的精神力量。蒙特梭利说,儿童的品格、人格、智力的形成完全依赖于他自己,根本不依赖成人。

旧教育总是希望孩子对成人绝对地顺从,越顺从就越认为这个孩子懂事、听话。成人对待孩子,似乎能做的就只是说教与树立榜样,我们想通过这种方式使一个孩子顺从我们。实际上没有这种可能。这样做的结果是,即使孩子表面上顺从你,但内心他根本不想顺从。蒙特梭利告诉我们,传统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压抑和强迫了儿童,长处下来儿童突然发现,他不得不服从某一个人或某一位老师,这时他内在就产生出极大的压力,这个压力当老师不在或者没人控制时就会爆发出来,他就开始胡闹。所谓有压迫就有反抗。

真正拥有爱和自由的儿童,会因为有爱而愿意顺从,因为有意志而能够顺从,根本不需要强制。这样的儿童是作为 一个精神自由的人存在的,他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感知到这个环境需要遵守什么样的规则,他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姿态。

自由状态中的儿童,因为受到了尊重,因为他所有的举止和动作都是依赖于自己的断定,那不守纪律的现象就变成偶尔的现象了。

实际上,克服困难、完成工作,是儿童乐此不疲的。害怕克服困难的是成人,而不是儿童。人自然的、正常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意志力形成的过程。儿童做他感兴趣的事,总能深入其中,这种深入变为专注,意志就开始形成。

我们有一个错误的概念——意志是一个中性词。比如我们认为,一个坏人虽然很坏,但他有极强的意志力,因为他做坏事时能够一做到底。实际上不是这样,儿童的精神胚胎指导他去做的事情都是建设性的行为。0—6岁发展精神胚胎时,如果这些建设性的行为都得到满足的话,他所有的行为都是向善的,他一生的目的就是不断地完善自己。“混乱和暴行是情绪紊乱、痛苦的表现”。

1岁的时候所有的儿童开始行走,当你告诉孩子不能走路时,他不可能按你说的去做,他每一分钟都是要脱离你而去走路,那么走路干什么呢?因为他的腿不断地告诉他“要走路”,他必须顺应他的腿。他开始不断地练习,直到腿的行走机能成熟以后,他走路的能力完全巩固的时候,他就开始转变了,他会说“妈妈抱抱”。人就是这样,当他产生一种愿望时,他就要不断实现这个愿望,一旦实现了这个愿望就被固定下来。

儿童的精神内部进行着远比教师、父母想象的更崇高的工作,他0到6岁一直在做一件事,就是建构自己的精神,父母和老师只能做一件事情,就是给儿童提供帮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爱和自由》读书笔记第十七章:因为有爱而愿意顺从,因为有意志而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dfe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