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读书
《老子》读后感

《老子》读后感

作者: 岛上鱼儿儿儿 | 来源:发表于2017-04-26 18:30 被阅读118次
   《老子》这本书总共有八十一章,看了接近一半,里面没有什么生僻的字词而且每章字数也不多,但总感觉里面肯定蕴含着深奥的哲学,不然也不会被那么多人研究议论了。读这本书的感觉就是“似知却莫能知,也莫能行”。对于《老子》有人觉得他主张的无为很是消极,也有人认为他虽主张“无为”却有治所以并非真的“无为”。我更倾向于后者,“无为”在现在理解为不做什么,这似乎有“懒”的意味。而实际上老子之所以强调“无为”,是为了告诫人们时时谨记不能妄为,而是因循自然的去为。书中老子举出宇宙间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大。人取法地,符合大地孕育万物的法则;地取法天,因应天的变化;天取法道而运作;道则纯任自然。
   在《老子》中印象比较深的是第二章中“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句。可能是因为里面提到了“美”和“善”这两个字吧,“美”是人所追求的,而“善”是人道德的最高境界。回到这句话,它的主流解释是:天下如果知道什么是美,就丑了。如果知道什么是善,就恶之。也就是说按照《老子》中的思想,正确的做法是要破除这种对立区别之见,即不知美,不知善,便达到了美与善的境界。当读到这一句时会想到白岩松《白说》中的一句话:“当天下都知道什么是美,并以之为潮流的时候,它可能变成一种丑。”这两句相较有点相似又有不同。其实,看老子这句话时我是不太赞同的,因为我觉得这不现实,可能他说的是对的,但从社会现实看,它都会有一个关于“美”与“善”的标准。就如唐朝以胖为美,而唐之后大多又以瘦为美,所以标准是会既定的存在于社会人心之中的。但想到美与丑虽对立但又可以共存的,所以又会觉得老子的话是对的。总之,看了大约一半的老子最大的感受就是不能细看,细看的话就会多想一多想就很容易陷进去矛盾的出不来。
    此外,《老子》中除了包含了自然哲学和政治伦理哲学也包含了养身处世的智慧。在第一章中就讲到“道”,《中庸》中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为道。”但“道”到底是什么呢?有该怎么解释呢?从第一章中“道可道,非常道。”它不能用语言去诉说,因为不会表述也无法表述,而你表述出来的“道”其实远不及真正的“道”,这也显示出了语言的局限性。其实语言虽作为帮助我们表达的一种工具,但它也不能很准确而完整的表示人心中所想,不然也不会常听到“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这句话了。我想,老子也是通过这句话告诉我们不妄言的重要性,而在人脸部结构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一张嘴,一双耳朵,一双眼睛可能就意在让人“希言自然”吧!真心感觉《老子》适合找一个安静的茶馆一边品着茶一边慢慢体味那个两千多年前的老人家的点点智慧!

相关文章

  • 《老子》读后感

    我姓段,是一个在魔都上学的应届生。因为见到女生就低头脸红,使原本中等身材的我显得有些矮小,所以我的朋友都叫我小短。...

  • 《老子》读后感

  • 《老子》读后感

    《老子》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哲学著作,虽然只短短的五千余字,但说是宏篇巨著一点不为过,其涵盖的深度、广度是无法...

  • 《老子》读后感(一)

    概于近年来,社会变化加剧,社会的政治经济环境动荡变化,所在组织业务及利润变迁起伏,人际关系变化莫测,偶遇故人引导,...

  • 《老子》读后感(三)

    老子到了六十章后,很多篇章脍炙人口,其中,慎重如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塔,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阐...

  • 《老子》读后感(二)

    读《老子》,除了对静,虚,无为的极致追求外,另外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辩证的思想,非常深刻,从开篇到结束,辩证思维贯穿始...

  • 老子章节读后感

    持而盈之不如杞以,揣而锐志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凡事追求完美不如及时停下,因为事情都有双...

  • 《老子传真》读后感

    (一)朴素的哲学、智慧的传承 你若问我,老子《道德经》讲什么?黄友敬《老子传真》说的是什么?我想我真的无法立刻回答...

  • 《老子的智慧》读后感

    过年放假恍恍惚惚地差点忘记每周一篇的读后感了,没有外出旅游,没有走亲访友,没有大吃大喝的年似乎更过得...

  • 老子的智慧 读后感

    “上善若水”经常能见到这个词,但其实不太明白它的意义。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老子》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dlwz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