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冬日的某个深夜,加班后我和老板两人站在北京国贸的路边瑟瑟发抖。
地铁已经停止运营,想回家,只能等出租车。
那时的出租车很不好打,好不容易看见空车还有可能拒载,非常痛苦。
快抖出重影的我和老板聊到了这样一个想法:
智能手机都有定位功能,3G网络也很成熟了,要是做个软件,可以用手机发出打车请求,这样附近的司机看到后,就可以过来拉客。
当时老板说,要是客人看到路边的车,上车走了怎么办?那司机不就白跑了?
我说,这可以用信用评价体系来解决,司机与乘客双向评价就好。
两个人就这个问题聊起来,他不断质疑,我不断提出方案。
在构想里,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叫车,司机根据用户的起点-终点决定是否接单,定位、导航功能通过接入地图数据来实现,司机与乘客可以互相评价,评价好的乘客与司机都享有一定优先权(更快打车,接到更多的订单)。
但有个关键问题,我始终没有想到解决方案。
乘客的诉求是更方便快速的打到车,这就要求乘客附近有很多司机处于接单状态;
司机的诉求是接更多的活,少跑空车,这就要求有很多乘客在附近处于打车的状态;
这就意味着:
当乘客发现用软件打不到车时,他就不会继续用了;
当司机发现用软件接不到活时,他也不会继续用了。
如何能保证,有很多司机和乘客同时在线?

非常困难的问题。
我想了很久,也没有想到比较好的解决方案,慢慢把这件事给忘记了。
后来的事情……你们是知道的。
在我产生这个想法的那一年,有家公司成立了。
当我第一次知道这款软件存在时,特别好奇,他们是怎么解决司机-乘客需求匹配问题的呢?
用钱。
小时候家里穷,肚子饿了就抬头看天度日。我一次
看着天上的云说:“爸爸,你看天上那朵云,像不像一只大鸡腿?”
“不像。”
“为啥呀爸爸?”
“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
更多angular1/2/4/5、ionic1/2/3、react、vue、微信小程序、nodejs等技术文章、视频教程和开源项目,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全栈弄潮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