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思考40岁的问题。四十岁开始由体力优势转变为脑力优势了,我现在认为应该这个转变来的更要。要不职场上怎么会有三十五岁危机呢。这里面应该有很多的因素,不只是脑力与体力的问题。
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是,为什么会有三十五岁危机,或是中年危机这种问题?主要是因为你不能再提供相应的效率了。相比于年轻人你没有了优势,性价比低,而且效率低下。如果你可以继续高效的工作,创造比你获取的价值更大的价值,你还会存在危机吗?归根结底还是你已经不能再创造超越年轻人的价值了。老板都是需要衡量成本收益比的,用你不合算了,当然要换人了。不要拿感情和过去的功劳说事,曾经该给你的早已给你了。谁也不曾亏欠谁,感情也不能当饭吃。
对于遇到危机的人,在我看来他们都是适应能力不足,不能与时俱进。如果你还能提供高效率的工作,创造超越常人的价值,你就不会有危机。就算这个老板不用你,还会有其他老板用你,或是你自己就可以创业。只有那些不思进取,不能与时俱进的人,才会有危机。其实这也是一种自然演化,不淘汰缺乏适应性的人,社会怎么进步?我总是说,个体的人是没有意义的,我们是以整体的形式存在的。整体利益最大化才是发展的趋势。那么在这个过程中,牺牲部分人的利益就是必然。个人只是整体发展的工具与载体,你存在的意义就在于服务整体。
事情都是应该从正反两面看的,有遇到危机的人,当然也就会存在中年依旧春风得意的人。我们可以在这两类人群中做以比较,这样就可以找出其中的规律。向那好的学习,不要向那坏的学习。
那些人到中年依旧春风得意的人有什么共性呢?我想他们肯定不是再依靠体力了,因为到这个岁数,大多数运动员都退役了。中年人的优势在于脑力与经验,那么混的好的人应该都是那些靠脑子创造价值的人。我能想到的公司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学校的教师教授,科研人员等等。我也想到了医生和律师,但是感觉这两个职业对于体力也有一定要求。所以在一线的,好像感觉还是年轻人多一些。当然这个年龄可能就要比三十五更大一点了,五十岁以下应该还是不成问题的。我感觉,就是你做的工作技术含量越高,你的危机可能就越小。你越是具有不可替代性,你就越不可能遇到危机。
顺着这个思路思考就是,你所选择的职业方向要具有,可在时间积累上创造的稀缺性。流水线的工人肯定是不具有的,医生是具有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病喜欢找老大夫,因为他们经验丰富。而流水线上的工人到一定年龄就要被辞退。流水线用的就是你的手疾眼快,当你不再手疾眼快你就是要被替换掉。
其实生活,赚钱也可以很简单。就拿职业来说,你也不用费劲的去找一个什么铁饭碗的工作。你完全可以自己创造一个,选一个你喜欢的事,但这个事一定要存在时间上价值的可积累性。你就一直的干,早晚你会成为这个领域里的头部。比如日本那个捏寿司的和那个炸串的。如果你愿意,你蛮可以把他继续传给你的孩子。只要是你干的是跟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那么你的家族就可以通过这件事生活很久。并且时间越久,你们的稀缺性就越强大,越无法被替代。因为时间这个东西是无法在同一维度被超越的。就像是年龄,我比你大一岁,那么这个事实就是永远。
其实有时候我都想去做一种小吃,干一辈子那种的,就像捏寿司的那个老头。可是相对于那个,我更喜欢读书,思考。我认为读书更适合我性格,和我最终想实现的一个理想。主要读书这件事也是一件可以积累的事情,你可以在这方面通过时间上的坚持,来构建自己的护城河。增加自己的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但是读书这件事不容易传承,他更多的好像是一种做事的方式。是过程性的东西,你也完全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只是通过读书。读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可以满足我的好奇心。让我可以看到更多,了解更多,而炸串做饭这些事情做不到这点。
有跑远了,我开始是想思考一下孩子教育问题的。人到中年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一下代。这不仅是你自己家庭的问题,而是整个人类的问题。我们能快速发展进步,就是因为代际间的各种传承。在身体成长同时,知识经验也有一个增长。这方面的增长就是通过社会完成的,不只是家庭一方面的力量。中年人的任务不只是教育自家的孩子,在单位上,社会上,你同样也肩负着培养,影响其它年轻人的义务。还是那句话,人类是以群体形式存在的,个体要为群体利益服务。所有有利于群体利益最大化的事情,我们都是应该做的。
思考问题一定要把自己放到一个更大的环境维度中去,不可只考虑自身的利益。只有在更大的维度,你才能获取到更大的力量。在更大的维度思考问题,你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就像你只想着自己过好日子,你最多只能把你的家庭照顾好。但是如果你思考的是国家的利益,那么就有可能因为你的行为,而整个国家都获益。如果你能以整个人类为思考对象,同时你的能力又允许,那么你就能为整个世界创造价值。心有多大世界就能有多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