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儿学习《朱德的扁担》一课,其中有一句“从井冈山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
孩子突然提问:为什么争着去?
那我们就一起讨论一下吧:
A同学: 如果去挑粮,就可以吃饱了,不会饿肚子,所以争着去。
B同学: 如果去挑粮,就不用上战场打仗了,就不会牺牲了。所以争着去挑粮。
……
讲真,我当时的心就疼了一下。虽然说是童言无忌,但是我作为老师的愧疚感油然而生:一篇课文,又讲生字又讲文章的,孩子却对文章本身的意义,缺少了该有的感知。
当节课,我又临时加入10分钟背景介绍,从辛亥革命讲到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从最近重读的《平凡的世界》里,给孩子们分享素材,帮助孩子们理解为何大家争着去——既是生活所迫,也是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后来,又用我们格兰德的“大爱”品质做引导。最终,孩子似懂非懂地说:如果只为自己吃饱,那是小爱。应该做一个大爱的人。
“他们有责任,为大家服务,为大家着想,所以都争着去。”
……
算是结束了吧,可我总感觉这远远没结束。下一篇历史或革命题材的文章,我应该如何更好地教,如何让孩子更好地理解呢?
课间小记
我这群可爱的小毛竹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