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普庵咒》想起一件事,有次在学问寺举办的雅集上听一位老者抚琴,弹的就是这首,之前得知他刚刚失去儿子...那次是听普庵咒最触动的一次,老者是位大家,那次让我动容的是期间我感觉到他的表情略微的凝重,心绪是有起伏的,可是琴声却不曾有丝毫的偏差,是某刻让他想起了什么?关于儿子,关于生活的点滴?
如今我听《普庵咒》多数是溥雪斋的版本,当然其他的大师也很好,是我自己比较偏爱罢了,自己认为听他抚琴,仿佛更符合想象当中文人的味道,不过分的炫技,而是注重道的层面,这也是符合琴德的。
喜欢琴很多年,从买的那一套明琴宋琴的专辑开始。初始以为宋琴出来的声调会含蓄或忧懑些,明琴要舒朗欢快些,可是我真的错了。演绎宋琴的是刘赤城先生,曲目有《流水》《秋风词》《捣衣》《玉楼春晓》等等,宋琴出来的声音既淳和淡雅,又清亮绵远,意趣高雅。在宋那样一个文化高度,它的琴会差到哪里去呢?北宋的诗文革新同时也带动着整体文化的提升,我在这些个古琴曲中嗅到的是一股清新自然之风。明琴的斫琴艺术又是一个飞跃,造琴刻谱堪称空前。演绎明琴的是张子谦先生,曲目有《梅花三弄》《酒狂》《普庵咒》等等,指法更趋简洁,细腻苍劲,干净中正,圆润注重音色,风格更质朴。
闲时描摹文征明书写的嵇康《琴赋》小楷,放一段古琴,让自己,静一静,所谓:导养神气,宣和情志。
从制作琴的原料所生环境,椅梧生于崇山峻岭,吸收天地精华:群峰高大雄伟,仰视巍然而立,俯视云气四布,期间流水或奔腾咆哮,或寂静无声,惠风吹拂,静谧清闲,实为宝地,以此处出产斫琴,非名即贵。
喜欢琴多年,却不敢轻易下手学琴,一是感觉自己尚且浮躁不够静心,而是不够有时间可以好好学琴,怕辜负师傅和好琴,所以,只停留在听琴的阶段,固执的认为琴音是心音,如果不能此唱彼和,蔓延滋润,如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子期抚琴,意在流水,那还有什么滋味呢?
有时听得宽和明朗,宏大润泽,有时相互离异而不绝,有时偏激而慷慨,或繁密急促,络绎不绝,或飘然轻快...
那琴音是在变化中大小得宜,大弦春温和且平,小弦廉折亮以清,清和条畅,参差有致。抚琴之手就如我们写作之人,手指在舞蹈,表达的的都是心声。
喜欢琴,可能是因为琴德,其体清明,其心则旷远。琴具备各种音质,为群乐之首,可惜之音太少,我只能坐在古吹台边畅想下伯牙与子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