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简友广场历史有意思
资治通鉴|战国秦汉【89】回到娘家的乐毅,铁了心不回婆家

资治通鉴|战国秦汉【89】回到娘家的乐毅,铁了心不回婆家

作者: KTBreal | 来源:发表于2021-03-25 04:42 被阅读0次


回娘家(网图侵删)

导读

燕国远征军对齐的侵略战,最终以失败收场。前远征军的主帅乐毅,也因领导的不信任,逃往赵国。乐毅与燕国的千丝万缕,就因燕惠王一个人斩断了吗?本节故事,我们看看燕齐战争的后续,看看这种因猜忌而导致全面崩盘后,猜忌的人和被猜忌的人,对这种情况如何表态。

自译部分

自乐毅投奔赵国。赵王特别宠爱尊敬乐毅,并将观津(河北武邑)封与。这种安排,让齐、燕感到威胁。

燕惠王派遣使者晋见乐毅,一边表达了对之前行为的歉意,一边还不忘责备他,说:“将军误信谣言,认为和寡人有隔阂,以至于弃燕归赵。您为自己考虑是不错,但是这种行为如何报答先王对您的礼遇之恩?”

乐毅回信道:“以前,吴光(春秋吴国第六任王)因信任伍子胥,吴国领土一度扩张到郢都(楚都,湖北江陵)但是继任者夫差(春秋吴国第七任王)不信任伍子胥,把他装进袋子里并扔到钱塘江水之中。夫差不理会子胥的忠心,所以下此毒手(吴王不寤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沈子胥而不悔)。而子胥没有早点看出两王气量不同,以致于尸沉江底(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是以至于江而不化)。我考虑了很久,甘愿抛弃所立战功,从而昭显先王的伟大。(夫免自立功以明先王之迹,臣上计也。)我最害怕的事是,身受侮辱诽谤,并污浊先王之名(离毁辱之诽谤,堕先王之名,臣之所大恐也)。从道义上来讲,我更不敢冒不测之罪,行叛国之事(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义之所不敢出也)。”(这段太难翻了,古文精深)

“我听说古之君子,绝交也不出恶声(诋毁)。忠臣离开祖国,不为自己辩护,以保全祖国声誉。我虽不才,但常常以君子之道约束自己,请您放心。”

燕王看过信后,放心不少,于是封乐毅儿子乐闲为昌国君。乐毅也经常去燕国拜访,联络感情。最后,乐毅在赵国去世,号望诸君。

读书笔记

1、本文典型的三方关系,不过激烈冲突没有那么多。燕(齐)、赵、乐毅三者微妙复杂的感情在这一篇中展现。乐毅就像小媳妇,燕就像大丈夫,而赵,就像丈母娘。燕对乐毅出走的感觉患得患失。赵又爱才,想做个游戏。乐毅呢,回了娘家便铁了心不回婆家。

2、燕惠王着实不堪大用。我们来看。首先,赶走乐毅的是他,然后没有想法设法嫩死乐毅(没有如夫差嫩伍子胥一样),反而留作后患。赵王也着实有趣,故意宠爱乐毅,地位、钱、封地都给,做个吉祥物,以震慑东方势力。吓的燕王赶紧来探口风。探口风还不说,认个错就完了,还要苛责乐毅。乐毅千军万马杀出来的大将军会怕这个?燕惠王这种怕东怕西,优柔寡断,唯我独尊的矛盾性格可见一斑。

3、乐毅也不想和这二货一般见识,三言两语把他打发了。乐毅的解释也是很有水准,拿捏有水平,整体而言,是先反击,后安抚。

首先搬出了历史上发生过的与这时几乎一模一样的,关于夫差和伍子胥的历史典故,来反击燕惠王的诬陷,证明其昏庸。(伍子胥也是吴国能臣,成就吴国霸业,不料后期夫差受奸人蒙蔽竟要赐他一死,伍子胥万念俱灰对家人说死前要挖出双眼悬于城门,亲眼看着吴国灭亡。)

其次标榜了对燕国的忠心,宁愿舍弃军功也要成就先王一世英名。而燕国对他的风言风语,却是对先王最大的不敬。说明是惠王你小子瞎了眼,是你在侮辱先王。

最后,乐毅搬出了君子之风。说我不跟你一般见识,我不会对你们咋样的,放心吧。

本文看着柔柔绵绵的,其实乐毅反击之意特别强烈,句句打在燕王要害。当然,本信向燕王透露的最主要信息也是最后一句:咱俩就别闹了,你就放宽心吧。让二人冰释前嫌。

4、乐毅得到了善终,最后一句的君子之风,对我来说,也颇受启发。“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洁其名。”这种暴露人品的送分题,我想大家都听过千百遍了。

分开就是分开,不管有怎样的深仇大恨,毕竟,都深爱过.....可千万别让你现在心仪的对方觉得你是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之人。

这句话应该让现在的反华先锋,吃里扒外的带路党着重看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资治通鉴|战国秦汉【89】回到娘家的乐毅,铁了心不回婆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edhh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