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周刊曾发表过一篇文章《爸爸的节俭》。因为爸爸的极致节俭令作者无法认同,所以他们之间发生过不少摩擦。
一次在吃年夜饭的时候,一块粉蒸肉不小心掉地上了,他担心爸爸做出“不雅观”的事,便抢先起身捡起那块粉蒸肉,扔到厨房的垃圾筐里。结果吃完饭后却看到爸爸从垃圾桶里捡起那块肉,用水冲洗了一下塞进嘴里,他很崩溃,顿时气不打一处来。
爸爸还“惜纸如金”,把空出来的水果或牛奶外包装纸箱(盒),报纸都平平整整地处理好,然后再用绳子捆成一摞一摞,每月定期卖给收废品的。有一次,他看到了一堆已经捆好的报纸,觉得有些“碍眼”,便直接卖给了小区一位收废品的老人。结果爸爸回来后特别生气。老妈告诉他,爸爸积攒的报纸都会跑到小区外马路边上一个废品收购点去卖,因为那里的收购价要比小区里每斤多一毛钱。“这次卖了就卖了吧,以后报纸还是让你爸爸卖。”“你爸爸节省惯了,老毛病是改不掉的,你以后少管他的闲事。”
听完妈妈的话,他沉默了。自己总是试图影响和改变爸爸的习惯和观念,想让爸爸舒服些,却不知道这样的想法却一次次无意中伤害了老爸的自尊和感情。最终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对父母的爱不仅体现在物质生活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尊重、顺从、迁就、包容那个时代赋予他们的,在我们今天看来过时的生活方式和观念。”
于是,他试着对于父母的行为照单全收,一切依着父母来,一直笑呵呵的,再没有生气。网友们纷纷评价:“你可以去开个情绪管理班了!”“终于知道你能挣大钱的原因了。”“这情绪管理能力我得学一辈子。”......
他说最初那些年,对于父母这种节俭,他也感觉非常无奈,甚至会厌倦。但是最近这两三年,虽然父母的节俭愈发严重,他反而越来越接受了。“我媳妇总告诉我说,爸妈岁数大了,慢慢理解接纳他们。”其实,找到两代人生活的平衡点不是改变,而是理解和接纳。这件事的主角在面对老人令人抓狂的节俭行为时,没有因此跟老人争执,也没有一点点责怪,那份淡定的接纳和陪伴,颇令人感动。有时候换个角度,父母的节俭,有时也会帮我们很多忙。“妈,快帮我找个盒子装一下书。”“爸,袋子漏了快找个新的。”......只要我们喊一声,父母就会像变戏法似地给我们拿出来。
有一次我想要寄个大件,找不到箱子,结果妈妈立刻从楼上拿出来一个,还说:“我就想着这么大的箱子比较难找,先放着万一以后有用呢?”我们对父母最好、最舒服的照顾,就是不评价他们的生活,学会对父母的生活方式放手,让他们做自己。
看完这篇文章,对文中父亲的做法深有同感,感觉这哪是在写作者的父亲,这不就是在写我的父亲吗?如出一辙,想来这是那个年代以及生活造就的“一批”节俭的父亲。风风雨雨几十载,父亲已经七十多岁了,再过几年就八十岁了,即使作为儿女,虽好意想让父母生活的更轻松更舒服,但是养成多年的生活习惯也不容易轻易改掉,所以试着理解我们的父母,试着包容他们在你看来理解不了的生活习惯,便是我们最大的孝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