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呵护艺术的天赋——一凡老师课堂笔记(3)

呵护艺术的天赋——一凡老师课堂笔记(3)

作者: 暗影里的叮当 | 来源:发表于2018-09-30 15:38 被阅读21次

二,3-7岁,泛培养打宽基础,用画画成全表达

3-7岁,柔弱的婴儿长成结实的小孩,越来越强壮,越来越灵活。他们开始用自己的身体试探外界,慢慢还会借助工具帮助他们探索外界。在他们的活动中有许多类似艺术的行为:扭动身体像跳舞,咿呀喊叫像唱歌,布置玩具像演戏,随手涂鸦像画画。如果留心观察,他们会边画边说,或大声或细语,不厌其烦,眼睛、脑子、手都忙得不得了。虽然不熟练,配合得却还很协调。

观察6岁的晨晨画汽车。他画了2小时,就自言自语了2小时。他设计了一辆可以将垃圾自动转换为能源的汽车,每个部件的作用、每个零件的配合都在画画的过程中说了出来;观察7岁的天天画一张游戏大战图,出手就是一个险峻的关卡,逻辑缜密地设计每个路线、路径之间的衔接配合,还有不同的武器和奖励。如果不是仔细地观察,很难想象一个小孩坐在纸前,精神已经上天入地了。

在这个时期,家长需要了解2点:

1,这个时期的孩子画画的目的并不是画好画像画有趣。他们更强烈的兴趣是快速分享:来看看我看到了什么,来瞧瞧我的世界。

2,这个时期的孩子语言能力有限,单靠说不能完全表达他们的感受,所以才会手舞足蹈地画画。

了解到这些,就好理解交流的方法了。首先是倾听。听孩子说自己在画什么,是怎么想的,循着他们的思路展开想象,听到、想到,最后才能看到。这很考验大人,考验你们的耐心,能不能只字不漏地听见;考验你们的感受力,能不能转换角色去体会;考验你们的想象力,能不能和孩子一起建构一个非现实的世界。

如果没耐心听,没意愿感受,也不想努力想象,就很难和孩子的思绪、情感链接上,也就很难理解他们画画的乐趣和从中获得的深层次的满足。就像《小王子》里所说,只用眼睛看是不行的,那什么都看不出来。最重要的东西都是用心看的。

3-7岁,我称之为泛培养阶段。意思是广泛地培养感官和心灵,让知识自然跟进,而非先灌输知识和规矩,让孩子亦步亦趋。生命自有其固有的力量和智慧,给足时间和空间,孩子自己会摸索出方法。

在漫长的一生中,这个阶段是身体能量、灵性智慧、艺术感受的原始积累期,非常重要。单从绘画的角度来看,有3件事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完成:

1,最大程度地接触自然和现实生活。

3-7岁的孩子像刚出生的小动物,没什么社会属性。这时期的主要目标是打开感官,使眼耳鼻舌神心意对内对外都清明流畅。多看、多听、多触摸,好奇心激发身体,身体激发大脑神经突触建立新连接,人就会越来越敏捷聪慧。人的性格和大部分习惯也是这个时期形成的。如果从小就看得多或者从小就被鼓励用不同的方式看,那孩子的心态和收获都是开放性的,长大后构建的感性世界和理性世界也是明澈开放的。

怎么去看?举个例子,就像观察一朵花:花瓣是什么样的,摸起来是什么感觉,柔软的还是有筋骨的,以什么结构生长的,颜色是怎么变化的,表面和内里有什么分别,花蕊长什么样,是什么样的结构,花蕊和花瓣是怎样的包裹关系,花苞是怎样托住花朵的,又是怎样衔接根茎的,花茎摸起来是软还是硬,是粗糙还是细腻,叶子是怎样从花茎中舒展开来的,叶子的颜色都一样么?叶子摸上去是什么感受,叶脉是什么样的结构,养花的泥土是什么样的,有什么味道,摸起来是哪种湿润和干燥……等等。

这样才是真正地看见,真正地观察,真正地感受。人和物建立真实生动的关系,人才能真正理解物。理解即是拥有。这样长大的孩子,内心是丰盛富有的,也更有底气去开拓创造。

2,准备趁手的工具和材料,营造孩子自己的空间。

如果家比较大,就留一个房间做画室和工作室。孩子有独立的空间沉淀感受,也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写写画画;如果家比较小,就给孩子留一个干净的桌面和工具箱。这是孩子发展心理空间的根据地。

工具是延伸出来的身体。3-7岁的孩子建议使用不复杂的工具,以便让他们最迅速地实现想法。铅笔、彩铅、水溶铅笔等使用方便又表现力丰富,签字笔和标签随手拈来,固体水彩便携可爱、颜色有灵气,丙烯颜料除了能涂在纸上还能装饰墙面、衣服和背包。也可以鼓励孩子改造任何他想改造的东西。

3,释放自由挥洒的力量。

3-7岁的孩子活力四射,可以用很大的画纸,让他们用全部肢体配合完成。这样的好处是小时候体验过挥洒豪放,一生都会有印象。在成年后遇到压力时就会自动唤醒曾经淋漓尽致的体验,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推荐小朋友使用毛笔。因为毛笔和他们一样敏感灵动,不求写实,但求表现。使用毛笔并不是严格地临帖写字,而是借助书法的智慧培养孩子。书法有自由和灵动的力量,行笔结构因人而异以求天性自洽。孩子自己有很多料,那就鼓励他们画自己所想,用自己的方式书写。

书法注重气韵和结构,动静两相宜。在线条中能够观察律动,在结构中感受志趣,识字如识人。书法蕴含平衡和和谐,字在方块的基础上千变万化,平衡中求变,变中求和谐。这种书写方式塑造了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书法呵护灵性也奠定审美基础。古代书法家在自然中获得灵感,以对生命的探求创造有生命力的作品。笔画可以矫健如豹,可以挺拔如鹤,可以逶迤曲折如蛇。看上去美是因为理解了生命的力量,就像树木的轮廓形态取决于生长环境。树不欲求美而是欲求生,只不过结果体现为美和和谐。从物到书法的转换过程,从表象到本质的观察过程,这一切正是书法赠与孩子的很珍贵的礼物。

总结:3-7岁的孩子的核心诉求是表达。这个时期不必用画画的要求去制约他们珍贵的表达欲。鼓励表达最重要。家长在家里创造空间,提供工具,鼓励自由挥洒,并借由书法艺术在生命初期培养打下宽基础,宽基础培养丰富自由的感官和心灵,才好托起日后徐徐升起、愈发精进的追求。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呵护艺术的天赋——一凡老师课堂笔记(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epwo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