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职场/转型
你一定有过那么一刻,想换一份工作。这里的换工作,不是指离职或是跳槽,而是转型。转型至另一个跟现在的工作一点不相关的领域、行业或岗位。这种想法的来源可能有两种:对内或对外。
对内,是源于自身在工作的困境。我有过这种想法,大概在一份工作差不多2年的时候吧。这个时间点,在一家公司过了适应期,进入到发展期。这个阶段,业务内容基本掌握,工作结果可以及时交付。注意力也由最初的在工作上,转移到自身发展。开始有更多的精力关注工作之外,自己的得失。比如:自己的薪资、同行业的福利待遇、自己在公司的发展等。除发展以外,都可以通过跳槽或其他方式解决和改善。唯独发展,是受客观事实制约的。我们都明白,职位路径越往上越窄,越往上竞争越大。那在这种困境之下,就会想一个问题:“自己除了现在这份工作,还能做什么呢?”
对外,基本源于你每天接受的来自最活跃的朋友圈中朋友们的表演了。什么小学同学干微商年收入过百万了,什么小王兼职买水果了,明天大学同学又成功创业了……每天来自朋友圈前来轰炸的信息,必定让你抓架不住的想:“为什么别人都能做,我不能做?”
转型认知误区一:了解自我
当你有这种想法的时候,也就意味着转型。传统的思维方式,必定要先想一个问题是:“我能做什么?”转型的80%的人也基本死在了这个问题层面上。因为,根本想不清楚自己能做什么。我也一直在这个问题上纠结了很多年……真的是很多年!这个问题,实质上是对未知的自我进行探索,也就是两个问题的关联性“我是谁?我能做什么?”。当你对自己都不了解的前提下,一定找不出答案。当然,你可以通过市面上一些自我探索的测评工具找出一些线索。但是,在自我探索的部分,往往也因为对自我组成的认知缺失而造成转型路上最大的阻碍!
我们不是一个自我,而是由许多个自我构成的整体。
现在的我,是符合当下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的自我。但当我们想要破解自我的其他维度时,就是在寻找那些可能的自我。可能的自我就是你对自我所希望的、所预期的,所恐惧的。在西方心理学中,根据马库斯的定义,可能的自我是三我:希望我、预期我与恐惧我。
希望我。希望自己达到的自我。
预期我。预期自己能达到的自我。
恐惧我。害怕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或自我。
也就是说,我是由多个自我组成,这些自我不仅仅像传统观念那样,只能由你的过去决定,它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取决于你目前的环境以及你对未来的希望和恐惧。当你在探寻新的方向时,可以朝向过去、当下或未来的预期。而不是通过一味的追寻那个真实的自我而导致停滞不前。
转型认知误区二:先计划,再行动
当知道自己可能的方向之后,要坚决摒弃:“先计划,再行动”的传统思维!当你先做计划时,这个计划将一定永无止境。计划意味着要准备,准备意味着要花时间,时间意味着耗尽精力。塑造新的职业方向,应该是一种实践,是一个对你“可能的自我”进行测试、检验和了解的过程。
当你头脑中涌现出一百个可能的你时,能够定向的唯一路径,就是把各种可能变成现实。然后,再不断的对这些身份进行铸造。要想知道自己真正想要干什么,唯一的办法就是放手一试,立即行动!
转型认知误区三:找信得过的人参谋
迷茫的时候,找上三两个闺蜜聊一下,在自然不过的事情。但是,当年你想要探寻自己新的职业方向的时候,最了解你的人反而最可能阻碍你,而不是帮助你!家人或者朋友本意是想给你支持,但他们往往会加强或拼命保住你想拜托的旧身份。
打破框框并获得心理支持的最佳途径,是跳出原有的圈子,接触新朋友、新的社交网络和专业群体。
转型认知误区四:追求一步到位
我们习惯性的认为完成自我重塑是可以一步到位的。仿佛只要有了改变的想法,只需要做一个决定就行了。实际上,急切的重大改变会欲速则不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