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有个走的很好的朋友。她每天晚上都学习到很晚,但是考试下来成绩最高也不会超过90分。
快高考的时候我问她:“你每天都是怎么学习的。”她拿出了一大册的练习题给我看。我发现里面的练习题大多都做不完。我问她为什么没有做完,她说要看的书太多,很多都没时间做。
我开始观察她的学习,发现她用了很多的时间去学物理,而物理是她的强项。
我告诉朋友,如果要进步,就得学会做自己不会的事情。 有很多的人在刚开始入职时信心满满。觉得只要是做熟练了就会变得擅长。但《刻意练习·从新手到大师》却告诉我们:“如果不走出自己的舒适区,便永远无法进步。”
你会发现做熟练的事情只不过是在原地踏步。要想进步,就得进行有目的的练习。
《刻意练习·从新手到大师》是两位作家合作撰写的1,一位是心理学家安德斯·艾利克森。另一位是科学家罗伯特·普尔。他们发现合作撰写要比单独写好得多,也完全不同。安德斯·艾利克森一直潜心研究杰出人物。这本《刻意练习》也是以他的视角来讲述。
通常一个男性可以做40或50个俯卧撑。如果能做到100或200个俯卧撑,那肯定是经过练习的。你认为俯卧撑的世界纪录是多少?1980年,一位日本人创下了连续做10507个俯卧撑的纪录。是不是很不可思议。
《刻意练习·从新手到大师》有这样一句话:“人体的适应能力存在极限,但还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我们已经达到那些极限”
有目的的练习包含以下几种。
刻意练习是有特定目标的
在练习过程中实现特定小目标,靠这种方式会发现离自己当初设下的目标一点点接近了。 刻意练习是有意而为的,它需要人们完全关注和有意识的行动。你必须清楚这个练习会给你带来什么样的进步。以便能做出适当的调整。
刻意练习是专注的
你要知道专注两个小时比胡乱练习一天更有效率。
刻意练习是有反馈的
练习所得到的反馈有正面也有负面。正面就是你能清楚的知道自己进步了多少,而负面的反馈就是你也会发现自身的不足。
不用担心,因为刻意练习的目的就是为了纠正错误而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能有多敏锐地察觉自己所犯的错误。
刻意练习是发生在舒适区之外的,只有不断尝试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物,才是刻意练习的本质。
安德里·艾利克森和罗伯特·普尔发现,在18岁之前,从事音乐行业的学生花在小提琴上的时间平均为3420小时,而优秀的小提琴学生平均练习了5301小时,最为杰出的小提琴学生则平均练习了7401个小时。
这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杰出人物都是付出了比常人多出一倍甚至以上的努力才被能称为杰出。
一个人要在一个行业内练习一万个小时,就能成为那个行业的大师。这就是我们熟知的一万小时定律。但是,一个小提琴大师的诞生,却远不止一万个小时。
书中提到,并不是所有的行业都需要练习一万个小时才能成为大师。毕竟裁缝出师并不是他已经练习了一万个小时,而是能够缝制出足够好的衣服。所以刻意练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如果一直待在舒适区,尽管已经练习了一万个小时,也未必达到了大师的水准。
在开始刻意练习之前,只需要牢牢记住三个F。
专注(focus)
反馈(feedback)
和纠正(fix it)。
专注的练习可以增加练习效率,通过反馈来确定自己的不足,然后纠正。
读完《刻意练习·从新手到大师》后,你有没有发现自己大部分的练习只是在原地踏步。
《刻意练习·从新手到大师·》教会我一个道理。刻意练习可以创造各种各样的可能性。从今天开始行动,你做的每一次刻意练习,都将会有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