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同样是韩非的观点,其意思是说,如果遵循事物法则去办事,则不必劳苦就能成功。
相关经文韩非是这样说的:“国事之理,则不劳而成。故兹郑之踞辕而歌以上高梁也。其患在赵简主税吏清轻重;薄疑之言‘国中饱’,简主喜而府库虚,百姓饿而奸吏富也。故桓公巡民而管仲省腐财怨女。不然,则在延陵乘马不得进,造父过之而为之泣也。”先解释一下文中的几个人名和词语。辕,指的是与车轴相连伸向前和衡木相连的两根直木。梁,这里指的就是桥。薄疑,指的是人名,为战国时赵国人,曾在赵国和卫国做官。兹郑、延陵均指的是人名,生平不详。
总结这段,其大意是说,如果遵循事物法则去办事,则不必劳苦就能成功。所以当初兹郑坐在车辕上唱歌,就能吸引行人帮他把车推上高桥。反之如果不这样,则相应的祸害比如就表现在“赵简子的税官请求收税标准”这件事上了;薄疑所说的“国中饱”,赵简子则误认为是国家富强而高兴,实际上却是国家府库空虚,百姓挨饿而奸吏富足的情况。所以齐桓公在视察民间发现有人家贫无妻时,则立即同意管仲发放国家多余财物、嫁出宫中未用妇女。所以说,如果不遵循事物的法则行事,则就如同延陵卓子用自相矛盾的方法驾马,造父为自己的过失而哭泣一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