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连是指利用上下文语义关系,把通常只用于甲事物的词语顺势拈来,巧妙地运用在乙事物上的一种修辞方式(两个事物连着说时,把适用于前一事物的词语顺势拈过来,适用于本来不适用于该词语的后一事物)。明式拈连是一种形态完备的典型拈连。连述的甲乙两事物同时在句中出现,拈连使用的描述性词语,贯穿于两事物的叙述中。
(1)一位渔家姑娘,补着一张洞穿的渔网——鲨鱼撞破的,曾漏走了春光。补哟,补哟,快补起渔网。捧出来一轮鲜红的太阳,引出缕缕金色的光芒,补进光明。好捕捉那无限的温暖,补哟,补哟,真理的太阳落在心坎上。端来一盘洁白的月亮,牵出线线银色的光芒,补进信仰,补进希望,好网住那生活的美满。(冯麟星《渔歌·补网》)【网破漏鱼,需要补网。这是尽人皆知的道理。作者以此为引导,引出网破“漏走了春光”。补网“补进了”光明、信仰、希望、青春和勇敢等等,这些充分体现了词语的超常搭配,有诗意,令人神往。充分体现了拈连修辞的艺术表达特点。】
(2)“你是个司机?不简单嘛!”梁霄突然对她感兴趣了。“什么不简单!能把握方向盘,却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只能到处求爷爷告奶奶!”姑娘嘟起了小嘴,抱怨起来。(吕雷《火红的云霞》)【“方向盘”和“命运”本来是无关的两类事物,在特定的语境下,放在一起叙述。由把握方向盘联系到把握自己的命运,使“命运”这一抽象事物变得具体形象,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3)他们听了卖萝卜老人的这一席恳切的话,都自动地闪出一块空地来,让这位记者能很好地拍下这张照片,拍下老人跟大家所抱的同样的一个心愿。(乌兰汉《卖萝卜老人的心愿》)【“拍下……照片”是甲事物,“拍下……心愿”是乙事物,拈连使用的描述性词语“拍下”贯穿于两事物的叙述中,使二者产生联系,从而表现出由记者拍下这张照片的不同寻常的意义来。】
(4)大礼拜的,漪澜堂的茶座上却只有寥寥的几个人……这些原是中等经济的人物常到的地方,他们少来,大概是手头不宽,心头也不宽了吧。(朱自清《回来杂记》)【通过“手头不宽”引导出“心头不宽”,妙语独用。透过现象揭示出经济衰退之际,社会贫困给人们造成的窘迫和压抑。】
(5)春天里花开处处香,声声布谷催人忙。播下了种籽,播下了希望,一籽下地万籽归仓。(《丰收》)【“希望”本是无法播种的,但作者从“播下了种籽”而顺势将“播”拈连在“希望”上,语言表达力陡增。表达了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深情。】
(6)雾从低凹处升起,泛着紫色的光,一丝丝,一缕缕,缠住了我沉沉的腿,缠住了我沉沉的心。(冉丹《草原上的雾》)【“缠住……腿”属于语言的常规搭配,而“缠住了……心”是非常规的语言搭配。拈连正是通过这种变异的、非常规的语言配搭与组合,使表达重点由人物的形体转移到人物的内心世界,突出了“我”此时此刻的抑郁心绪。】
(7)武则天并不把自己的名声看得淡如水,轻如风。武则天很想名垂千古,不然,她立这通碑干什么?……此碑无字胜有字。……她让千千万万的人从这通碑上读着她的名字,读着她的存在,读着她的心机。(廖代谦《乾陵短章》)【在拈连的两事物中,甲事物在前,比较具体,即“读着她的名字,读着她的存在”,乙事物比较抽象,如“读着她的心机”。这种临时的语言形式,使得抽象事物变得具体形象,并揭示出它的深刻内涵。】
(8)小冬子偎近爸爸:“爸爸,这些年,你给我的红星,我一直放在身上。”潘行义:“后来,你吴大叔又帮你把红星戴到了军帽上,是不是?”吴修竹:“不,是他自己把这颗红星戴到了心头上!这些年里,闪闪的红星照耀着他,孩子可从来没有后退过一步啊!”(《闪闪的红星》)【拈连词语大多是动词,本文中的拈连词语是“戴”。把红星“戴到军帽上”用的是它的本义;把红星“戴到了心头上”用的是它的比喻义。这种语言的变异运用,使得普通事物蕴含着特殊意义,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