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提到了四部早期的经典原著,《论语》《老子》《庄子》《心经》,它们分别是儒家道家佛学的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上述四本经典,我本人都有较为详近地阅读过,并且对于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有着一定浅薄的理解。在本篇文章中,首先,我会就儒释道三家的起源与发展和其核心价值取向为主要内容阐述我的弊见。其次,我想在此试着探讨一下如何在现代化的社会中整合与应用这些过去的哲人的智慧。老子言:“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但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每一个哲学家都会有着他自身的局限性,不单单是由于他的个体性,更是因为时代的局限。所以,在借鉴不同哲人的智慧的同时,我们要敏锐地把握住他们的局限性,去其糟粕,从中汲取对我们有用的养分滋养我们的精神。中华民族的历史十分悠久,文化底蕴也相当雄厚。但若要讲到一切思想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易经》上。《易》共有三部,分别是《周易》《连山》《归藏》,其中《连山》与《归藏》已经失传。但从《周易》中我们仍然能够体悟出我们中华本土文化的传统倾向,阴阳,中庸,福祸等重要的文化概念都是起源于《易》的。儒家与道家都是中国本土的学派,因而其主要思想都或多或少因袭于《易》。而佛学作为由僧人传入的外来思想体系,虽然在后期的佛教本土化的过程中也受到了不少儒家与道家的影响,但是在其刚进入中国时,佛学的思想传统则并未受到《易》的多少影响。儒家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典型的阶段。第一阶段,春秋战国时期的原儒,主要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三人。孔子的思想主要以语录体的《论语》记录了下来。孟子与荀子的主要特征性观点是在人性方面的,孟子主张性善论,而荀子主张性恶论。这一阶段的儒学更多的只是一种主张复辟周礼的理论,并未有特别成规模的社会影响。第二阶段的儒学,代表人物有汉初的大儒士董仲舒,他旗帜鲜明地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术之所以能够在此时成为一种显学,除了儒家本身的思想内容的特点的原因,还离不开董仲舒对于儒家学说的再次发展,使其变为一种更加利于统治者的一种治理工具。在宋明时期,即第三阶段,儒学产生了两个主要的分支,一分支为陆王心学,另一派则为程朱理学。两者主要的争论在于天理是存在于心中还是心外,心学认为“心外无物”,而理学认为天理存在于心外。心学,思想的核心可以归结为一个目的,三个手段,一个目的即是“成为圣人”这里的圣人指的是道德境界至高无上的人,三个手段分别是:认识到“心即理”,做到“知行合一”,最终达到“致良知”的境界。道家的发展历程和儒家有些许相似之处。首先是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学说搭建期。第一阶段,李耳写下论说体的八十一篇《道德经》,为道家思想奠定了思想内容核心。第二阶段,庄子在其学说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寓言与故事,发展了道家的学说。第三阶段,则是魏晋时期道家演变至玄学。玄学家提出的典型概念是三玄。三玄即《易》《老子》《庄子》。佛学即释,并非中国本土之学说,乃是从印度传入的思想体系。佛学本身分为两派,一派为大乘佛教,一派为小乘佛教。两派的区别主要在于化度的对象的不同,大乘佛教主张先度己而后度众生,小乘佛教则只要求自度至彼岸。在中国本土传播的过程中,大乘佛教因其普渡众生的主张获得了明显的优势。佛学在传入之初,在中国本土有着相当多分支门派,大约有数十宗。但在六祖慧能创立禅宗后,佛学基本上就已经完成了中国本土化。禅宗一家势大,被世人称之为人间佛教。六祖慧能向弟子传授佛法的问答被记录了下来,便成了唯一的中国僧人写的佛经,《坛经》。禅宗的思想主要集中在《坛经》一书中,其思想主要传承于《金刚经》《心经》。佛学核心思想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一个世界观,涅槃的效用,佛的境界。一个世界观,即是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在《心经》中对其的阐述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指世间的所有物质,佛学家,对世界组成的根本认识便是,所有的一切事物都是虚妄的,也就是“空”。基于这种对世界的根本看法,那么佛学家就会随之没有了分别心,因为在佛学家眼中,他们看到的万事万物,是万事万物,其实也不是万事万物,只是名叫万事万物的幻象罢了。再基于万事万物都是一种幻象的观点,那么对于佛学家们,他们就不会有七情六欲。这也就是做到了涅槃自身,破除执念。最后的境界,也就是所谓的佛境,佛境往往会被许许多多佛教徒所误解,以为佛境就是念念经,烧烧香,这是大错特错的。佛曰:“以音声求我,以凡相见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见如来。”“佛”首先并不是一个所谓的神秘的概念,佛说“人是未来佛,佛是过来人。”所以佛与人并无本质上的区别,佛是开悟了的人,人是未开悟的佛。佛境的核心特征可以归结为两件事。其一便是,“于内破我执,于外扫四相”在内部破除自己作为一个个体对于人世间种种事物的执念与欲望,在外部,对于各种各样的虚妄的现实幻象,保持平常心,无分别心,做到心空一切。其二便是“无所来,无所往,无所在。”不拘泥于过去的悔恨,不执着于未来的事物,对于现在的一切做到,自性,也就是破除“我”的概念,回归到”空”的境界。六祖慧能建立的禅宗,基本沿袭了上述佛学的思想,并且有的放矢地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顿悟成佛”“心性佛”“人间佛教”都是一些典型的新理念。顿悟成佛是禅宗主张的修行方式,与渐修派形成了鲜明的冲突。“心性佛”,主张修佛不在于各种修佛的外在形式,更在于佛性的修行。 孔子所代表的原儒,围绕着“周礼”这个核心,建立了一套儒家理念中的“君子与圣人”的行事准则——忠孝仁信。但是我们站在如今这个时代,不能单单只从儒学的表象与内容上去看待儒家,我们要从儒家思想产生的根源与其社会效用的方面去分析它。 许许多多人对于儒家所提倡的“忠孝仁信”,只有一种感性上的认识,即是传统美德,儒家提倡人们向善。固然,儒家早期的主张是包含了教人向善的理念的,但我们更要敏锐地看到,儒家提倡“忠孝仁信”的更深层次的原因。拿“孝”做例分析,孔子首先指出了组成国家的最小单位是家庭,所以要想国家不作乱而安定有序,必然要让乡里安定有序,要乡里安定有序,则就要求家庭安定有序。“孝”则是孔子给解决家庭和谐这个问题的主要药方。所以不难看出,孔子建构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论理规范,不单有其表面上的功用,更有维护社会安定,巩固封建统治者统治的效用,也就是孔子所言的“事上”。 所以,儒学是建立在封建主义自给自足的小农经经济基础上的思想产物。对于如今的我们来说,我们要将其不符合现代社会的理念剥除,比如说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等。但是其中孔子倡导的有关修身,学习之类符合现代社会观念,我们也应该将其传承。 道家的观念是朴素唯物主义的,认为世界是由“道”产生的。即老子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同时道家也是中国本土最早的有辩证法思想学术流派,在这一方面,老子的观念领先西方同时期的哲学家相当多的水平,西方此时期的哲学,还在提倡亚里士多德逻辑论,也就是一个事物不是既是A又不是A。而《道德经》提出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福祸相依。”等概念都明确地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思想。西方哲学家有类似的观点的时期大概要追溯到德国古典哲学了,例如黑格尔与康德的思想体系。而道家所推崇的理想人格,即圣人是一切都顺应自然的人,也就是合乎“道”的人,做事遵循“自然与社会规律”的人。道家基于此观点还构想出了一个理想中的“乌托邦”,回归原始状态的社会。当然站在现在的观点上看待这个乌托邦,它是不切实际而有局限的,但是这并不能让我们否定道家在哲学体系上的先进性。 在粗略地了解了,“儒释道”三家提倡的三种不同的理想人格——圣人(佛)后,作为像我这样的年轻人,应该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理念呢? 我有如下弊见。首先,毫无疑问的是,对于绝大部分青年人来说,佛学这套倡导脱离尘世的唯心主义理论体系,从功用和实效上讲是没有意义的。先不讲,人是否能够真正做到破除自己的执念,灭掉自己七情六欲,绝大部分人根本就不会想到要去破除掉自己执念与欲望。当然了,这是合乎人性的,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所以我认为作为一名非佛教徒的现代人去,佛学体系给予我们最大的启示是控制自己的执念在合理的范围,不要让过重的七情六欲将自己反噬掉。做到“知我所能者,我所能者,尽善尽美;知我所不能者,我所不能者,虚怀若谷。”佛学给我个人的借鉴是在能力范围内的执念就顺其自然,尊重它的存在,对于远超自己能力的执念,尽可能地用佛学唯心主义的观点去理解,也就是“悟空”,理解世界的一切缘沉缘浮都是幻相。 儒家带给我的启发并不存在于其三纲五常等这种封建伦理道德,带给我有益的东西而在于,修身,求学,察人等方面。修身方面,孔子提倡“纳言敏行”,也是后期陆王“心学”中“知行合一”观点的起源。这一观点强调,“言出必行”要让人做到内在与外在的统一。求学方面,孔子有着许许多多融入到我们社会文化里的思想,例如“有教无类”“学而时习”“不耻下问”等等。在察人方面,孔子曰:“摩其态,观其行,思其所由,揣其情,其人可知矣。”这就是说,判断一个人的能力与品性,要从其人的外在形象,行为,以及行为动机,和做出行为后精神状态几个方面考察。 道家观念体系里所谓的圣人,是与“自然同一”的人,是“无为而无不为”的人,是合乎“道”的运转的人。道家,指出事物的发展总是依照道的规律去发展的,而道的运动又有两个特点,其一,微弱而无形地影响着万事万物,其二,道的运动方向总是反复而循环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其实就是中国版的辩证唯物法。《道德经》中提出了一种解决事物的不一样的思路,就是要想解决一件事物,不要从正面解决,而要从它的反面去引导它。这就是所谓的“曲则直”“欲得之,先予之”“贵柔克刚”。 很多人对道家的“无为而无不为”相当不理解,认为什么都不做怎么能够解决问题呢。这里的第一个“无为”,并非指字面意义上的无为,而是指圣人的行为都合乎社会与自然的规律,即道。所以,我认为在现代社会里,可以摒弃部分道家乌托邦的幻想后,吸纳道家的观念。要想要做到道家眼中的圣人,首先就要知“道”,但老子从一开始就告诉了我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以说出来的道,不是恒久不变的道。也就是说,要理解真正的规律,是很难以用文字实现的。所以这就启示我们不断在实践中感悟世间的各种规律法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