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是在六七年前,4G还不为大多数人所知,3G应用尚未普及,无数大学生满足于每个月用30M流量在QQ上发送文字消息以打发无聊时光,如果发送图片,就要看着上传的进度条蠕虫似的缓缓爬动,接收方则要下载时重复一遍此过程,让花费的时间增倍。
再往前,作为一个遗传性糖尿病家族的一分子,很小的时候就对叔叔们离不开降糖药的景象习以为常,而现在许多人习惯的是另一种场景——开饭前先掀起衣襟对着肚皮来一针胰岛素。
把时间的指针再往前拨动,最早的不锈钢正被当成废物扔在角落,如今连三岁小儿都知道不锈钢的优越之处。
继续逆着时间长河溯游,拿破仑三世头戴铝制王冠,神气活现地向诸位来宾彰显自己的富有,直到19世纪电解铝横空出世,这种一度比黄金还贵重的金属才摆脱了奢侈品的影子。
还有许多例子无需赘述,至少有一个规律可以从中总结出来:新技术总是悄然而至,等它掀起惊天巨浪,恍然回首,才能觅得其发展轨迹。
从该角度而言,《迷人的技术》一书恰好是试图在我们的世界再一次被深刻改变之前点亮一盏灯,以期照亮些许未来的路。然而,如果只是把它当做一本单纯的科普著作未免着实小看了两位作者付出的心血,要知道在专业领域已经划分到外行人难以“望文生义”的当下,要让我们理解某种新技术实在颇有难度,毕竟大部分人既没有相关知识,日常生活中也接触不到——尽管这些技术很有可能在未来取得突破性进展从而融入我们的生活,就像触屏手机和移动支付一样,但是就像并非人人都会理解冰箱的制冷原理一样,我们最为熟悉的多半只是它应用的结果罢了,可谓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这就造成了一种近乎魔幻的效果,从最基础的原理上,新技术的概念可以说浅显到不可思议;从真正实现来说,它又会复杂深奥到难以理解。介于可理解和不可理解之间的事物,最能引起人们一探究竟的好奇心。难怪本书的书名里要冠以“迷人”二字,真可谓是一针见血道出了它带给读者的感受。
在本书列举的种种新技术中,有一些大众已对其有所了解,例如核聚变能、3D打印、AR,近年来都有了长足发展或是实现了商业应用,另外一些则会让科幻迷倍感亲切,例如飞往太空、小行星开发、机器人智能、合成生命、脑机接口,除此之外的条目也格外引人注目,应该没有人会想拒绝精准医疗和生物打印吧?毕竟,活得长久活得健康是人类亘古不变的追求。
每一章,作者都以简介、“我们的现状如何”、“令人担忧之处”、“这将如何改变世界”以及一个延伸话题的顺序来对新技术做出阐述,这充分考虑到了对此一无所知的读者理解文章时循序渐进的步骤,既没有一味鼓吹新技术的优越之处,也有没有大肆书写畅想它的前景,尽管字里行间不乏俏皮的玩笑话,还有充满了讽刺调侃意味的插画,但纵览本书,其对于新技术的态度一直是审慎而又尽可能客观的。甚至在一些方面可以说超出了读者的预期。例如在第一章《通往太空的廉价方式》中,作者坦率地指出令人担忧的除了技术本身,还包括恐怖分子和大国的野心;在第五章《机器人建造房屋》中,作者以各种方式反复强调人工智能可能对人类存在的威胁;在第六章《增强现实》中,则强调了大众的隐私问题;在第九章《生物打印》中则探讨了涉及此处的道德问题和社会问题。
这充分说明,作者对于新技术的思考并非局限于技术层面,人文社科方面的考量也同样重要。自然,由于新技术普遍尚处于发展阶段,在没有实现商业化之前,担忧也仅仅是担忧而已。也许对于一些读者来说这不啻于往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为什么欣欣向荣的技术发展一定要和社会、道德等等听起来就让人头大的东西纠缠在一起呢?何况新技术难保不受到负面影响,这对于只是一心期待未来的人来说确实很残酷。或许有些人会满不在乎地表示让技术的归技术,上帝的归上帝。然而纵观人类的历史,技术水平和文明水平从来是密不可分的,倘若一个文明将利用干细胞克隆生物视作对造物主的亵渎,这项技术又如何得到光明正大的发展呢?不要忘了,解剖学的发展与医生们被迫从坟场偷尸联系紧密,日心说在彼时是大逆不道,量子力学也曾被视作一派荒唐,照相也曾被形容为可以勾魂摄魄的魔鬼行径。
新技术前进的每一步都必将伴随着希冀以及数不清的争议。作为对此一知半解的读者,阅读本书时除了为人类的进步击节赞叹,畅想一个更加便利美好的未来,也可以冷静地思考一下技术可能带来的其他问题,这也是十分重要的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