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参与了温州苍南青华小学中段三年级整本书共读的同课异构教研,随后就整本书共读的课堂展开推进形式和诸多细节问题进行了交流。整个过程中,感受最深的是老师们对新课程模式的好奇和孜孜以求的探究学习精神,以及渴盼顺利推进课程的热切之情。经过今天一天的教研交流,感动于青华老师们的认真教学态度,我也不敢懈怠,把今天的教研问题略做梳理,留作参考。
对于整本书共读,南明教育是把它作为全人之美课程体系之下大语文课程框架之内的一个单独的版块来研究的。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和田野实验,团队的课程开拓前辈和榜样教师也整理出了一套自己的框架体系。和目前一般学校推广的阅读教学流程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南明教育的整本书共读,是作为一门课程纳入学期教学规划之中的,有一定的课时保障,还有具团队之力进行的课程研发资料以及对整本书基于儿童成长主题的深入解读和现实编织,整本书共读课程在整个语文课程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首先,我们南明旗下学校和加盟校不存在选书困难的问题,因为我们团队已经经过数十年的研究,把儿童阅读的经典书目都罗列出来了,还根据儿童的成长阶段,按照儿童的认知心理发展规律,做了系统的分层阅读书系梳理,对于特别优秀的世界经典童书,根据不同的成长主题,我们也已经把每一个类别中最优秀的书目遴选了出来。所以,我们的加盟校老师,只要在这个书目的指导下,根据班上学生的实际,在合适的时机选择合适的书就可以开始共读,其他书目则作为背景鼓励引导孩子自主阅读。
其次关于整本书共读课具体开展的问题。南明教育旗下学校和加盟校所开设的整本书共读课,与一般人理解的整本书共读课,区别依然是比较明显的。
在具体的课堂共读教学中,南明整本书共读的课型一般分为推进课和主题探讨课。具体步骤如下——
首先老师的精读细读解读在前。老师要精细梳理一本书,进行文本解读,提炼主题,再根据主题和故事情节发展设计出相关的小问题。
读书,重在兴趣激发,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有助于他们养成边阅读边思考批注的好习惯。整本书的大问题设置,系列小问题跟进,都是老师提前解读细读后的教学设计,问题好不好,能不能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都很考验老师。而南明教育加盟校老师的优势是可以有具体课程的推进指导,帮助老师迅速熟悉整个流程,至于文本解读的能力,则是教师职业成长的必修课之一,团队可以提供参考,但最根本的还是需要老师自己下功夫学习钻研。
其次,引导学生做好自主阅读。在共读推进过程中,老师要设计阅读预习单,也称导读单。借此引导学生提炼信息,梳理故事情节。同时教师可以设置具体推进的故事章节中的主要问题,供学生自主阅读时参考,引导学生细读深读文本,学会做适当的批注,提炼观点,表达感受和理解。
至于如何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一般我们有两个切入点。一方面围绕情节梳理提问,对象是大部分孩子,提升他们的参与度。另一方面围绕主题探讨,和整本书的大问题相关联,引导孩子深入理解内容。这需要有一定的思考力,给优秀的孩子挑战。
关于中低段共读课的预习准备,也可分为三个层面展开。先读文本,思考问题,梳理情节。 鼓励出声读,圈出生字词。还可以查字典解决不认识的生字词,录音,让自己投入理解并充分把书本内容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第三,共读推进课。
在共读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预习单了解学生的自主阅读情况,必要时做课前反馈,表扬榜样,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然后展开师生共读。我们的做法就是师生一起把一本书逐字逐句朗读下来。
在大声朗读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展开。比如分组朗读或男女生轮换,或开火车轮读,以及老师为调整课堂气氛和维持课堂纪律或聚焦学生注意力等目的的点名朗读等。利用各种形式推进,基础手段就是朗读,这一步我们不能省略。
这个过程中首要的是老师的朗读示范,重要章节,难度比较大的篇章段落,老师自己要提前做到心中有数,组织阅读的过程中,或是根据情节需要,分角色朗读,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琢磨故事中不同角色的心理,用声音呈现对角色的理解。带有表演性质的朗读,要尽可能大量运用表情,或改变自己的声调来扮演对话的人物,或根据故事情节调整语速,在悬疑时,慢下来,降低声音,或适当的时候压低声音,可以让孩子全神贯注。
在朗读的过程中,在故事发展的关键处,可以把导读预习单里的问题拿出来讨论,或者涉及主要人物形象,涉及到主题探讨,可以停顿,讨论,分析,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受。在交流时,强调整体感知的同时,引导学生对精彩的内容逐步深入再阅读,重要决句段反复读。整本书的阅读推进,既要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又要通过细节的挖掘,帮助学生走进阅读,体会字词的精妙处。
朗读过程中老师的适当介入,用语言做引导和示范很有必要,要尽可能减少评论,多激励引导。同时还要注意区分共读和朗读,整本书的课堂朗读力不等于阅读力。朗读得流畅生动和真正的阅读理解力是不对等的。
在朗读过程中,我们要谨记,只有极少数人天生会朗读,你必须通过练习,才能轻松自如地朗读故事。朗读最常犯的错误是:读得太快――不论朗读者是7岁还是40岁,都常犯这个毛病。慢慢念可以让孩子将听到的内容,在脑海中勾勒出图像。放慢速度可以让孩子仔细观看书中的图画,匆促朗读会使朗读者没时间运用表达技术。
在共读推进课中要兼顾优秀的孩子,确保他们的参与积极性,除了日常的课堂规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之外,教师可以在读到重要章节处,抛出问题,一般和情节推进相关,或是涉及查找验证类的文本信息等,让弱的孩子先说,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找到阅读的成就感,同时引导教育优秀的学会倾听,做补充,并整理自己的语言,做更高质量的回答,做更好的阅读学习示范。老师要及时总结回应学生的回答,并给予点拨鼓励!
总之导读推进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故事”,通过师生间大声朗读,通过声音的演绎,让故事复活。其次可以围绕着故事情节,尤其是主人公的在处境中的抉择,穿插小讨论。
第四,主题探讨课
主题探讨课不是对故事的简单重复,所以在主题探讨课上绝对不要去重复讲述故事,而是对整个故事、整本书的回顾总结与提升。教师要把握教室生命成长节点,与孩子当下生命进行编织,引领他们的生命不断朝向高处。这是老师在主题探讨课上最重要的任务。
在这里特别想强调的一点是,与学生当下的生命相结合。如果没有这一点,那么共读的意义就打了折扣,甚至可以说失去了它最根本的意义。无论是多么优秀的童书,如果它没有与学生的生命体验发生碰撞,没有与学生的生命结合起来,就不可能对他们有什么实质上的影响。师生共读,生命的相互编织也就在这样的主题探讨过程中呈现。师生通过共读相互驯养,教师要有意识地围绕书中的成长主题,与教室生活、学生成长相编织, 产生共同的语言密码。
第五,共读共写过程中的作业设计。
导读,推进,主题交流,在这三个流程中,可以根据整本书的特色以及故事的性质做一些作业设计。读写结合,以写促读。注意千万不要让孩子空洞地写读后感,讲道理,或者摘抄好词好句!
此时的写作,更多的是和“创编故事”结合起来,进行续编故事和创意读写。比如《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的续编和创编。就可以引导学生继续通过想象补充故事,或者看同名电影然后对比梳理情节,了解作者创作意图之后再进行创意写作我的( )爸爸,写出自己和爸爸的特别故事等。
还可以通过阅读中的角色自居,假设想象,添加情节进行写作。比如《人鸦》中的芮夏德讲故事部分,如果你是芮夏德,你还会讲什么故事? 或者补充重要人物重要情节的幕后故事,比如《德国一群老鼠的童话》。威利巴尔德为了骗取鼠群的信任,制造恐慌,如何谋划等。还可以让孩子读完写一写自己对阅读的理解和认识,也可以引导孩子写自己经历的一次难忘的阅读过程。像《特别的女生萨哈拉》,也可以进行故事续编,或者模仿原作创编自己的特别故事,也可以象萨哈拉一样写一写自己的心灵日记。
共读的作业练习设计,形式可以很多,比如梳理情节,可以画示意图、流程图、思维导图或以连环画形式复述故事等各种形式各种创意梳理。以人物为中心展开,以事件发展顺序为中心展开等。也可以在整本书读完以后,写整本书推荐,让学生把这本书推介出去,如最大程度何吸引大家的兴趣阅读,学生就会去重新审视故事,找到他认为最有趣或最精彩的部分,去言说表达。
还可以有一些阅读后的延伸活动,例如共读《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就可以推荐相关爸爸主题的书籍和绘本以及电影。像安东尼·布朗的绘本《我爸爸》,理查德·乔根森的《和爸爸一起读书》,科拉莉·索多《我爸爸很温柔很听话,但是》,电影《摔跤吧,爸爸》《神偷奶爸》《超人总动员》《传奇的诞生》《当幸福来敲门》等,让孩子多视角拓展阅读,扩大阅读视野。
比如读完《夏洛的网》后可以延伸阅读怀特的另外两部童话名作《精灵鼠小弟》和《吹小号的天鹅》;共读《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也可以补充阅读米切尔·恩德的其他作品,如《毛毛》《犟龟》等;读过《草房子》后再读读曹文轩的其他作品;《夏洛的网》《彼得·潘》《木偶奇遇记》等都有非常棒的电影,共读之后可以和孩子们一起看看电影,或者直接把电影和原著进行对比分析,理解创作者的用意,多视角参照,互文分析,提升阅读力。
最后还要说明的是,共读课,不同年级不同书籍推进的方法也不一样,有的书要求共读但未必一定在班级里逐字逐句大声朗读,考虑时间分配,书本对孩子的难易程度等因素,有的书也可以在大家自读的基础上直接进行主题讨论等。以上只是一些基本做法,具体到各校各班实际情况,还是要灵活调整应用。
总之,整本书共读的过程本身就是最大的意义所在,让阅读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像呼吸一样自然。在阅读中体验、成长,让更深的意义寓于童年所听到读到的童话故事之中,而不是枯燥呆板地交给孩子一些听起来就乏味的大道理。在阅读中,孩子通过角色自居,寻找榜样和成长的美好镜像;通过故事外化,进行道德的选择;通过生动活泼的故事引领,朝向美好人生。通过课堂的共读细读梳理,加上老师具有一定高度的主题探讨引领,把一本本涉及若干人类重要话题的经典书籍连缀起来,在孩子心里播撒人类最高的智慧和最朴素的美德,为童年的成长奠基。而这一切,如果只凭孩子的兴之所至,他们或许无法拥有打开这一深邃奇妙世界的钻石之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