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唐唐|来自远方的呼喊

作者: 杨唐唐 | 来源:发表于2017-09-14 22:13 被阅读204次

              来自远方的呼喊

                    ――读《失明症漫记》

若泽·萨拉马戈

        摆在我面前的这本《失明症漫记》,有的版本翻译作《盲目》。那种直面人性,对生活的渴望、绝望。像种钝重的锤击,直击我的灵魂。

   它的作者若泽.萨拉马戈来自欧洲边陲的葡萄牙里斯本。很早以前,他因不满葡萄牙政府的审查制度而移居西班牙的加纳利群岛。时至今日,他仍是葡萄牙语世界唯一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人。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赞扬他:“由于他那极富想象力、同情心和颇具反讽意味的作品,我们得以反复重温那一段难以捉摸的历史。”

   他经历坎坷,卖过豆浆、打过短工,短暂的记者生涯和文字编辑。他的理想是成为一位出色的作家。在成为职业作家后,他找到了一条通向艺术的永恒之门。1947年,他自费出版了第一本书,是一本小说集,没有任何反响。1982年推出《修道院纪事》后,名满天下。那时候他已经进入花甲之年,大器晚成。萨拉马戈给很多人提供了借鉴的对象――那种执著。

   他在《谎言的年代》里批评政治家们虚伪的嘴脸,伪君子作风。说“当权者专横,把一部份人排斥在社会之外。”戏称小布什是“美国最差总统中最差的一个。”他说自己是“一个愤怒的人。”“我活得很好,但是这个世界却不好。”这世界敢于对抗时代的人不多,直面灵魂的人更少。没有疑问,萨拉马戈是其中一个。

   萨拉马戈的《里斯本围困史》我还没有读到。我最欣赏的还是《失明症漫记》。我喜欢他的叙事和正义感,以及从内心升华出的对世界的那份怜悯,只要有他的作品出现我都会细细品读。他告诫人们:“不要放弃你思想的匕首。”

   在一场暴雨洗劫城市后,我重又翻开它,走进他笔下的独特世界。

   《失明症漫记》里没有一个有姓名的主人公。他用汽车,隔离区、超市、公寓为我们呈现了许多盲目男女不同的形象,构筑了一幕怪诞的现代悲剧。大段大段的句子,只有逗号与句号。人物对话从不加以引号,要用心品味。正如他写在扉页上的话:“如果你能看,就要看见。如果你能看见,就要仔细观察。”

   首先,一个驾驶汽车的男子在红绿灯前失明了,一个后来偷走他汽车的人把他送回家后也失明了、回到家后他的妻子突然也失明了、一个给他检查眼睛的医生稍后也失明。在结构上面,作者用他的经验和智慧处理了这样一个情节:医生的妻子并未失明,她假装自己也失明了,跟随自己的医生丈夫来到政府划定的隔离区。这是神来之笔的一个安排,画龙点睛的作用。本身故事是荒诞的,抽象的。使我惊讶的是,小说可以这么写,能够这么写。才华横溢。

        隔离区里面看不见外面的世界,在几平方米的空间里,那四围高筑的世界。从没有一个人真正了解过这个世界,就像也从没有一个人真正了解过他(她)们。

   第一个失明人与他的妻子,医生和他的妻子、一个老人、一个豆蔻年华戴墨镜的姑娘,一个稚气未脱失去亲人的小男孩。他(她)们共同住在幽深寥落的宿舍里,每天靠面包充饥,有时候几天也吃不到东西,没有水喝,没有洗过澡,自己都能闻到身上散发吹来的腐朽的气味。外面有大量的士兵把守,有人试图逃离隔离区,被士兵开枪射杀。惨不忍睹。

   不幸的是,几天以后来了一群盲匪,他们有组织的控制了隔离区里面的一切资源,若要吃到食物,女人必须像“慰安妇”一样轮流伺候他们。萨拉马戈在这里很细腻的带有同情心写下的情节,――人类的暴行在此表露无遗。“残忍是人类的发明”“我们是这样的混合物,一半是冷漠无情,一半是卑鄙邪恶”。这个场景使我想起索菲亚·罗兰主演的《两个女人》,她和她的女儿,在敌人的军队淫威蹂躏下的城市。为躲避强暴,她们流离失所,穿越防线,守住贞节。自己同胞来了,她们迎上去,遭到摧残。奔走千里,却无法守候自己的心事。

   在身心俱疲后,医生的妻子,那个唯一没有失明的人,她鼓足勇气用一把剪刀插进了盲匪头子的咽喉,果断的了结他的性命。作为政府划定的隔离区,环境跟集中营一样恶劣。这种颠覆了正常社会秩序的呈现,值得我们深思。这种反讽的手法,有着太多的意味。

   在失明人的世界里,看得见阳光的人就是国王。有一天,在饿了好几天后,他(她)们走出幽闭的宿舍,医生的妻子发现看管他们的士兵不见了。于是爬出束缚了他(她)们很久的高墙。失明症像瘟疫一样肆意传播,士兵们失明了,接着全城的人都失明了。成千上万的人死去,尸体一堆一堆横陈在各种角落,有的已经腐烂,有的好像被狗叼过几口,残败与失落。

   他(她)们七个人走在空荡荡的城市,寂无人烟。医生的妻子在一个超市里寻找到一些食物,超市里死去很多人,在距离食物储存只有几步之遥的地方死去,但是他们看不见,就这样空腹死去。这里有个情节很感人,与士兵射杀试图逃离隔离区的人们形成鲜明的对比:一场暴雨横扫城市,医生的妻子(那个未失明的人)在一个坑洼旁摔倒,泪流满面。一条狗跑来给她舔眼泪,像见到了久别的主人。但是她不是,这种温煦给饱受苦难的她带来莫大的安慰。后来这条狗一直跟随着她。这是作者高明的地方,一条狗道尽了世态炎凉。

        他写到一个孤单单的老太太,在失明症肆意传播时把自己的屋子包裹得像城堡。靠吃生肉充饥。当有一天,再没有食物可以补充体力的时候,她已经奄奄一息。她只得离开她那城堡,来到宽敞的地方,死在了阳光下。作者提出了这样一个命题:饥饿和生命。这也是主题。

   最后,他(她)们回到医生家的那幢公寓,洗了澡,穿上衣物,在那里每个人讲述自己的故事,以及以后的生活与道路。预料之外的事情在此刻发生了,一个接着一个的复明了。医生的妻子,也是之前没有失明的那个人,她站起身来,走到窗前,她看见刚刚复明的人们在那里又唱又跳,看见街道上的肮脏的垃圾。她抬头仰望天空,看见一片白色。她什么也没有看到,天地间一片黑暗。她想我应该是瞎了,我真的失明了。一阵晕眩,突如起来的恐惧吓得她垂下了眼帘。城市还在那里,人们还在那里,那条狗还在她的身后。

《谎言的年代》

   萨拉马戈给我们带来了这样一个虚幻与现实交织的世界,这个故事是虚构的,却如同非虚构那样发生在身边。很多黑暗你是看不见的。这是作者的功力,我们不必过分去分析作者的创作动机,那就是一部道地的小说。我们只谈感觉,评论家才谈学术。据说这是他从自己一次看眼科医生的经历中突发奇想写出这部小说。我想,一篇文章,几句话是不可能道尽《失明症漫记》的意象的。

  萨拉马戈通过他的文字告诉我们一个真相:现实是残酷的,当灾难来临的时候,应当勇敢去面对。任何时代,任何时候,每个人的快乐都跟他生活四周的环境息息相关,每个人活出来的态度与国家的政治局势紧紧相连。环境不和谐,人们的苦难会叠加,比如那位老太太,她未曾幸免。只有了解社会真正的面目,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一切困惑。萨拉马戈对人物的塑造,其实也是有一个循环的过程,确切说是佛家的因果关系,比如医生的妻子从未失明到失明,从其他人的失明到复明,这最好的诠释了因果关系。这给了我内心极大的震撼,我不知道萨拉马戈是不是一个佛教徒,――尽管他这样安排因果规律恐遭受非议。

   他说:“失明并非真的失明,这是对理性的盲目。我们都是理性的人,但是没有理性的行为。如果我们做了,世界上就不会有饥饿。”呼喊,为人性的温暖,为寻找已经丢失的光明。

        萨拉马戈写出了生活的本质。我建议喜欢读书的朋友去看看这本书,作者展现了一个冰冷冷的世界。冷漠,自私、对公理的践踏、对生命的不尊重,这些丑陋仍然在某些角落里演出着。

     这是来自远方的呼喊。渗透灵魂。

《复明症漫记》

相关文章

  • 杨唐唐|来自远方的呼喊

    来自远方的呼喊 ――读《失明症漫记》 摆在我面前的这本《失明症漫记》...

  • 十里牌楼 (9)

    外婆的名字:唐顺妹!远方有人大声地呼喊道。唐顺妹!一箭之外,远处上的高坡,有人大声地质疑道。唐顺妹,你的名字过于飘...

  • 杨唐唐:电影

    昨晚看了根据张昆华小说《不愿纹面的女人》改编的电影《独龙纹面女》。这是一部老电影,之前看过一次。里面的情节...

  • 杨唐唐:青春

    人的一生最宝贵最容易失去最可珍惜的是青春。花每年都会盛开,但每个人的青春只绽放一次。趁青春在,让我们活跃一些。 ...

  • 杨唐唐|王小波

    王小波的遗孀李银河女士写到:“台湾李敖说过,他是中国白话文第一把手,不知道他看了王小波的文字还会不会这么说。真的,...

  • 杨唐唐|孩子

    法国作家萨特谈起养育孩子的问题就破口大骂:“养孩子,岂有此理。”查尔斯·兰姆更加古怪,在他的著作《伊利亚随笔》里有...

  • 杨唐唐:谎言的年代

    谎言的年代。 这本是葡萄牙作家若泽·萨拉马戈一部随笔集的书名。 放眼世界,这是一个谎言的年...

  • 杨唐唐:沉寂的思想

    【一】 只是沉寂。与孤独无关,它是寂寞的孪生兄弟,像蛋黄属于鸡蛋。 有人问我,一个人的远行,一座孤独的城,一堵...

  • 杨唐唐:王朔

    周末,重看了《私人定制》。那种玩世不恭的剧情,也许只有王朔才敢做出来。这部电影没什么有价值的看头,――破罐...

  • 杨唐唐|阅读《情人》

    曾经有人问我谁的文字近乎暧昧,我脱口就说了杜拉斯。文字里有宿命,阴暗、爱情、意外、惊喜、隐忍、晦涩、坦率,淡...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杨唐唐|来自远方的呼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gsjs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