棍棒与孝子
与朋友谈论起“棍棒底下出孝子”这一谚语。很自然的想起自己曾经打过儿子。但好像打儿子的结果不是自己预想的那么好,儿子若无其事,自己心疼却说不出。而细细想一下,下狠心打他多半是因为他不认输,不及时道歉认错,也就是说,打孩子的主要原因来自父母的情绪,一定意义上并不是孩子的错误。
但调查显示,教育孩子过程中动用武力的家长过半,不少人打后并不后悔,还把孩子的点滴进步作为战果炫耀。那么孩子教育中是否需要武力?我的答案是,否!
对有责任感的孩子,打显然多余且伤感情。多数孩子意识到言行不当,或者被成人指出后会暗暗自责,希望得到纠正的指导,甚至后悔不迭。此时家长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舒缓孩子情绪,帮助孩子在失误中汲取教训,与孩子一起分析错误所在及错误原因。其实成长过程中,没有任何人会摔跟头,这并不可怕,与孩子行走类似,孩子做事做人,也是在教育和自己的跟头中不断坚实起来。既然孩子认识到错误,不用打就想改正,打孩子还有必要吗?
棍棒与孝子
那么对心不在焉,责任感差的孩子,打是否有必要呢?孩子言行不当,多数是家长或老师以为不对,而且这种判断是站在成人的标准得出的结论,有时孩子并不以为自己做错了什么,甚至心里以为自己做的很对,所以当成人批评指责时才不服气,才顶撞狡辩。这时成人应该做的工作,首先是帮孩子客观对待言行,润物无声耐心细致地让孩子自己觉察自己的过错,倾听孩子对事件的认识,了解孩子从他的视角如何看待事情原委。如此一来,你或许得到以下结果,一是孩子对事件并没有意识到对错,是在缺乏判断的前提下率性而为;二是孩子有自己的道理,而且他的道理能站住脚,让大人意识到自己的观点偏颇;三是孩子心里知道自己言行不对,要么闭口不言,等候发落,要么强词夺理,企图蒙混过关。如果孩子没意识到错误,我们就有机会帮助孩子提高认识,借此引导孩子学习明辨是非。如果孩子有道理,我们就该赞许并为自己的错误判断道歉;如果孩子明知故犯,听他狡辩。
棍棒与孝子
让孩子自己在狡辩中为过失负责,在狡辩过后加以引导,不但起到教育作用,而且锻炼了孩子的思维能力。
这样就应该得出结论,教育孩子,其实不需要棍棒。棍棒带来的是距离,是孩子与成人的隔膜。棍棒会让孩子在意识到错误时千方百计说谎逃避,会让孩子效仿这种粗暴的教育方式,遇到问题试图武力解决。
棍棒教育,当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