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我在微信读书上看完了《幸福的勇气》这本书。
它通过描述青年和哲人的对话,让读者一步步接近了解自己的真相,是实践阿德勒思想、步入幸福生活的“行动指南”。
1.尊重和自立。
对孩子,既不应该批评更不应该表扬,而应该把他当作一个平等独立的个体去尊重,不要树立家长的权威。
用“我是为你好,或“我是因为担心你”,企图让孩子永远停留在未成年状态。大人的这种态度根本不存在尊重。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孩子自立。父母要想帮助孩子自立,必须懂得尊重,自己先成为一个自立、充满勇气的人。我们需要“用他人的眼睛看,用他人的耳朵听,用他人的心感受”。 用“假如我有和孩子一样的状况和感受,会怎样?”就能理解孩子。
不去执着于“无法改变的事情”,而是正视眼前“可以改变的事”。 通过你的身体力行向孩子展示什么是尊重。
尊重孩子自己的决断,并帮助他做出决断。 父母应告诉孩子,“这事你可以自己决定”。他日常行为的一切都得由自己决定。把做决定时需要的知识经验提供给他,才是教育者应有的态度。
你是否能接受,无论你经历了怎样的过去,你都不该以“受害者”自居。在“可怜的自己”和“可恶的他人”之外,最重要的是,自己要想“怎么办?”
阿德勒观点,归根到底是教人“自立”。如果你能看清阿德勒式“自立”的含义,就会明白“自立”这两个字包含的艰难和沉重。
自立能得到什么?能够选择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在选择中获得一种全然的自由。当然,从自立那一天起,你就失去了抱怨的资格。
2. “我”变“我们”。
爱情中不存在对的人或错的人,如果你决定爱他(她),那他(她)就是对的人。所谓命中注定,不过是你的决定和行动。
爱情和婚姻要想获得幸福,必须摆脱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把“我”变为“我们”。通过对“我们”的贡献感,完成自立、获得勇气、走向幸福。
结婚是真正意义上考验两个人爱的开始,因为现实的人生从此拉开了序幕。
爱是“由两个人共同完成的课题”。既不是利己地追求“我的幸福”,也不是利他地期望“你的幸福”,而是建立不可分割的“我们的幸福”。这就是爱。
阿德勒提出了比“我”或“你”更高一级的“我们”。当懂得真正的爱的时候,“我”这一人生主语,就变成了“我们”。
爱,是你的课题,对方如何回应你的爱,那是对方的课题。你能做的唯有分离课题,自己先去爱。
结婚不是选择“对象”,而是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不是去追求命中注定的人,而是建立起可以称得上命运的关系。
爱的关系中并非全是快乐,必须承担的责任很大,还会有辛苦和无法预料的苦难。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也要爱这个人并一起走下去,你有这个决心吗?
你一直在回避爱应该背负的责任,既不为花浇水又不修剪,这是短暂的、享乐性的爱。
如果懂得主动去爱,或许你也可以建立“命中注定”的关系。
爱是一种信念行为,只有一点点信念的人,只有一点点勇气,所以也就只能爱一点点。
爱的勇气,是“获得幸福的勇气”,只有通过爱他人才能找到共同体感觉。
实际的人生、平凡日常的考验始于踏出“最初的一步”之后。
3.分别。
无论时代怎么变,人的烦恼不会变。既然时间有限,那么所有人际关系的成立都是以“分别”为前提。在所有的相遇与人际关系中,不断朝着“最佳分别”努力,唯有如此。
例如,你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突然终止,或是与朋友之间的关系突然终止,你能够把它当作“最佳分别”,平静接受吗?你只能今后努力建立起可以做到这一点的关系,“认真活在当下”就是这个意思。
开始去爱吧。然后,与爱的人一起不断朝着“最佳分别”努力。
掌握了地图指南的你,今后要选择什么样的道路?你还会继续留在原地吗?!
下午走路回来,我打算给楼下的三盆盆栽辣椒浇水,却看见辣椒树上光秃秃的,一个辣椒都没有了。
几天前,还有十几个辣椒挂在树上。
居然被人捷足先登了,气得我把剩下的三盆辣椒树全拨了。
上楼的时候,我对自己说:“ 这样子也蛮好,不用再给辣椒浇水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