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中国式”批判

“中国式”批判

作者: Call麦地儿 | 来源:发表于2018-12-20 16:40 被阅读0次
“中国式”批判

无意中在朋友圈看到一个分享,讲的是“中国式聪明”,并配文“聪明是一种生存能力的体现,而智慧则是一种生存境界的体现;在现实生活中,不吃亏的是聪明人,而能吃亏的是智者;中国人,却把聪明和智慧弄反过来生活。”这则总结性的配文加上转发的《惊!深度好文》的详细分析,很有一番洞察世界的清亮之气,自带一派循循善诱,谆谆教诲的长者风骨,这是一例成功的动态,因为一般人乍一看都会有惊为高人的刹那恍惚。独我偏爱鸡蛋里边挑骨头,来找茬了。

“中国式”批判

文中讲述“中国式聪明”,搜罗各种中外对比的实例批判中国人做生意喜欢钻空子,找漏洞,只为实现利益最大化,终形成互相欺骗狡诈的社会风气。有理有据,有板有眼,一副不容置喙的语气,令人深信不疑。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其实我们对中国人嗤之以鼻的态度和观念都是国人自己传递出来的。我们总是能不经意地刷到那些“深度好文”,盘踞在各大信息平台的大V们以各种明嘲或暗贬的手法,对“中国式”进行一番激烈的高谈阔论,诸如“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巨婴”、“中国式结婚”、“中国式离婚”……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像是一股浪潮,如无病呻吟的产物,就这么在人群中广为流传。“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渐渐地,在我们的观念里:日本的地面很干净,街道很整洁;德国的汽车质量最好,他们的工程师认真严谨负责一丝不苟,而中国就是又被报道在哪个国际景区乱涂乱刻,被禁入了,大爷当街碰瓷被抓包,丢了大陆人的脸了……

细思极恐的是,作为本分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以及祖国培育了二十年的标准大学生,读了那么多的书,对于别国的长处优势可以从容举例,滔滔不绝,但是对于本国国民精神的事迹仍停留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屈原投江、郑和下西洋、詹天佑修铁路的阶段。于此,也许你会随意批评一句“崇洋媚外”就一笑而过了,但这不应该是一件可以这么“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事情。在我二十年的有限认知里,近几年网络上特别泛滥的“中国式批判”就跟杠精一样分散在各个领域的各个角落,如一只只蛰伏的毒蝎子,蓄势待发,时不时恐吓人心,但都默契地等待最后的致命一击。他们散布的言论如洗脑神器一般在日常中渗透进你的思维,有时候明明持有相反的观点,却还是忍不住感慨“哎,好像挺有道理的样子~”最后得出根深蒂固的结论:中国人真没素质!这才是他们的最终目的,通过虚晃一招的语言文字,让你们自行猜疑,相互贬低,等到火候差不多了就给你泼上一把油,最终不出一兵一卒让你们陷入自相残杀的绝境。

也许当时,你只是被情绪左右随着大众的呐喊义愤填膺,忽略了自己也是中国人这个客观事实,或者哪怕醒悟过来,也宁愿去接受大义灭亲的快感,连带自己和周围的人一块批判。你执拗地站在写稿人的角度,成为他们的枪杆子,对“中国人”这个敏感词表示愤懑,向中国式撒泼。于是当情绪发酵到一定程度,开始群起而攻之。

那么,攻下来的是什么呢?

就像钓鱼岛砸车事件,砸的是自己国人花了钱交了税的所得物。也许你会说这对中日贸易产生了一定影响,至少这期间想买日产车的会闻风丧胆。但是呵呵,有本事从根源解决问题,从我做起全民抵制日货,像韩国那么坚决,人家逗弄你不就是因为你好撩嘛!别再为自己的瞎搞寻找冠冕堂皇的理由了,先不说就你几个人砸几辆东风日产就能影响中日贸易了?再说,谁知道你是真的爱国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还是为了趁乱发泄情绪去凑热闹。

不得不提到“自作zuo自受”这个词,因为逐渐愿意相信:因果循环,万物皆有轮回。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很难逃脱天命这个圈子。类于宇宙守恒定律,这是融合古人的智慧以及现代科技的反复试验考核得出的结论。虽不敢斩钉截铁拥护其为事实真理,但已算是较精确的客观分析了。所以连宇宙都像一个天平一样,小心翼翼地维护它的平衡,我们这些宵小,又有何能耐去试图将之倾斜?“万物皆有轮回”这句话可不定正确,很多事情,我们会不自主地被情绪情感,别人的一面之词,或多人的各执一词所左右,有时候,稍稍往旁边挪一步,再去看圈子里的事,你会有所顿悟。

这些文章,有些出自大V和权威号,很是具有说服力的样子。他们的本意也许是唤醒国民意识,带着恨铁不成钢的意味。因此在讲完一个个对比故事之后,褒贬评论不一而足。“也不能完全否定”、“无论如何总是情有可原”这一系列看似客观理性的词句对于最终结论的形成其实无关痛痒。更多的像是自省呼吁,想给出一个浓墨重彩,令人耳目一新,如清夜闻钟当头棒喝的ending,却不曾想这结尾带过的几笔更像是结案后的囚徒一番慌乱辩解,以一种找借口的狼狈姿态出现杂众人眼前,再声嘶力竭的挣扎都显得底气不足。因为,大多人没有那么多耐心去纠结你这到底是苦口婆心语重心长的真心话还是无关痛痒的辩词。他们只记得故事,只记得中国人的狡诈不诚信和美国人的守诺、说一不二。究其根源,孰能无过?孰能无惑?

-------------------------------------------此处分割线--------------------------------------

突然想到自己刚从上海实习回来的时候,一直挂在嘴边的都是大城市怎么怎么样,大城市里的繁华小城市那是比不得的,大城市连小卖部都没有,大多是精美的橱窗和各种品牌的总部大楼,大城市里的小哥哥小姐姐走起路来都是昂首挺胸,英姿勃发,充满自信的……张口闭口都是大小城市的对比,语气里透露出酸涩的自嘲和夸张的推崇。这么一看,像不像那些个“中国式”的写手?那些中国式文章不正是自嘲与推崇的结合体嘛!结合结尾处的自省呼吁就是一篇完整的“必看!深度好文”了。

既然大城市那么好,又何必为委身到小城度日,这不是自相矛盾吗?是啊,也许我就是那上不得台面的小鱼,是泥潭里不思进取的泥鳅,向往蓝天海洋却被现实告知你需量力而行。须知: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万事没有绝对,别人眼中极好的事物与你而言不但无所裨益反而会害其性命。涸辙里的鱼,你劝她不要挣扎,静静感受陆地的广袤和黄土的蕴味,呵!这不是强人所难吗?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如鱼得水,如鱼得水,离了水的鱼你让她如何施展拳脚,享受生活?所以,亲爱的,对自己宽容一些,别把自己当成失败者,比作逃兵,一位地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对自己极尽苛责,却对这个环境如此宽容,殊不知宽恕自己才能重新开始。所以,亲爱的你们,对溺水的羊及涸辙里的鱼善良一些,多一些理解和感同身受,不要苛责鱼在岸上苟延残喘,放着高楼大厦不要一心渴盼小鱼塘。这不是蠢,不是笨,不是退而求其次,不思进取和破罐子破摔,而是亡羊补牢,为时不晚,浪子回头金不换。

(不解的权当这是小城乡巴佬为自己的一番声嘶力竭的辩解给大家找点乐子)

前文说到本国优势我无法滔滔不绝地娓娓道来其实有个bug,因为看了《厉害了,我的国》,对于中国车,中国路,中国港,中国梦这些还是如数家珍的,国家综合实力up up,在多个重要领域跻身世界前列,但是对于中国精神的的确感知有些懵懂,回去要多补补《喝彩中华》、《感动中国人物》了…….<羞愧~>

没写进正文的几段例子,因其透露着一股淡淡的崇洋媚外,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的味道,与主题有点矛盾就在这提提。

法国一对姐妹花,出专门杂志《迷妹》,挖掘中国大妈的美,讲述大妈们的故事,将花花绿绿的大妈装奉为潮流;韩国美食评论家来中国拍纪录片获得超高人气和点击率,总会有人忍不住评论说,“看人家随便拍一个路边摊都能火,那些斥巨资耗费大量时间精力的某国产纪录片应该好好反省了…”之类云云。的确,有些外国人通过拍摄以中国文化为基调的片子狠赚了一笔,但是你也不必急着去为“怎么中国文化外国人比我们中国人还清楚?”而感到纠结愧疚,中国其实也有这种能耐,只是你能看到的方面有限罢了。孔子学院风靡全球,汉办机构组织,汉语热……中国对外的影响也不是三言两语得以概括完全的。外国人因此对中国本土文化深深迷恋,拜服于博大精深的文化魅力。也许有时候我们传播得没那么周到,但是底蕴摆在那里,总有人为之着迷,啧啧称奇,这么想来,原本对“中国人无能,好东西自己看不到还得外国人告之”的失落感和负罪感是否减轻了一些?反正我不管,能自圆其说就是最好的陈述。<抗议无效>

其实文章本来想要讲的是批判性思维的概念,对于一些名人名言产生的一些共鸣,想类比出一些实例,没想絮叨出这么多琐事。查理芒格说的“如果我不能比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人还能更好地反驳我自己拥有的观点的话,我就不配拥有这个观点。”亚里士多德说“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而不只在于生存。”所以才会得出以下结论:跳出利益陷阱和感情的依恋,才是独立思考的真正开始。全文只为解释这一句话。

关键词:利益 选择 矛盾 批判性思维

字数:3333

原创:赵文静

相关文章

  • “中国式”批判

    无意中在朋友圈看到一个分享,讲的是“中国式聪明”,并配文“聪明是一种生存能力的体现,而智慧则是一种生存境界的体现;...

  • 中国式教育

    标题有点大,主要也是小游吸引眼球的套路而已。现在很多媒体都在批判中国式教育,指出了许多中国式教育的功利性和机械...

  • 看《中国式相亲》女生场:我想成为优秀的女孩

    《中国式相亲》开播的第一场就引起了广泛的议论,我看到的更多的是对于“中国式相亲”的批判,在此我不想发表我对该节目的...

  • 丑化中国:是习惯性自大还是恶毒化批判?

    近日,看到一篇叫《过年才知道,中国式审美有多可怕》的文章。很多人纷纷以热衷于批判中国式审美,专以中国的老年式和乡下...

  • 《可操作的民主》之引子

    就我的理解,中国式教育下的我们和西方人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缺乏独立批判性的思维以及民主的意识。独立的思维能力,批判...

  • 中国式冷漠值得批判么?

    今天你的冷漠,就是明天你的孤立无援这听起来很可怕,没有一个人不会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但细想想毫无道理。今天我看到一个...

  • 冬奥闭幕

    中国式的盛会。 中国式的简约 中国式的竞技 中国式的精神 中国式的精采 中国式的构思 中国式的文化 中国式的狂欢 ...

  • 【杂志摘】新周刊2016.02(461期)

    《低价社会——中国式消费批判》 【廉价消费】 一种关于廉价品的真相是:它们其实并不廉价,反而是一种新的浪费。廉价破...

  • 谈催婚

    总有几个身边的朋友会在这个时节被催婚。 中国式的催婚,现在往往都是简单粗暴的方式。压迫式的任务,批判式的问责,歧视...

  • 批判性思维的修炼

    读书笔记之《学会提问》 为什么人要有批判性思考? 1、寻求更好的结论:中国式教育往往只要求唯一答案,但现实生活或工...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式”批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gzy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