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特色家庭中长大的人,大多都有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过的经历。特别是农村孩子,无论父母务农还是外出务工,都免不了要被交给家中老人照看,短则一年半载,长则整个童年,甚至到青少年。
我身边就有这么一大批“前留守儿童”,大多数人的整个童年都在爷爷奶奶家度过,特别是农村走出来的孩子。不得不说,那是一段美好的回忆。小时候因父母外出做生意,我便被留在外公外婆家。上学前,外公外婆下地干活,便给我带上瓜子之类的零食,让我坐在田边玩;等入学后,每天和村里的伙伴一起上课玩耍、上山下河,直到被外婆喊回家吃饭。
我心里的温暖回忆,爸妈眼里的债
小时候我爱生病,经常大半夜的发烧咳嗽流鼻血,外公外婆摸黑带我上大队诊所看病的经历,成为我这辈子都不会忘记的温暖回忆。还有小时候被他们宠爱出来的挑食习惯,现在每每遇上不喜欢吃的菜,心里就想起慈祥的外婆给我做好吃的的样子。
但若不小心被父母看到,就会变成呵斥:都是被你姥姥惯的!
因为有那段“留守”经历,父母一直觉得在亲戚朋友面前抬不起头,特别是舅舅、舅妈、姨妈。受“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观念影响,他们觉得我属于外孙,外公外婆不应该照看我,而应该照看舅舅家的孩子。我妈至今仍像做了亏心事似的,觉得对不起我的舅妈们,仿佛是占用了不属于自己的“公共资源”。
“都是因为你外公外婆照看你,我才一辈子在你舅母面前说不起话!”这是我妈经常说的话,她认为我被照看是一笔欠某些人的债,她和我爸永远也还不清的债。
你要知恩图报,还要让大家知道
80、90后的父母辈,一般都兄弟姐妹众多,我父母也是这样。我妈这边四个兄弟两个个姐妹,所谓多子多福?不存在的!在外公外婆的养老问题上,我也被拉上了“战场”,理由自然是“他们照看过你,你要知恩图报”。
我打心眼里爱外公外婆,他们现在都已奔九十的高龄了,现在每每想到有一天会失去他们,都会难过的掉眼泪。由于在外地工作,每年回老家的机会少,但每次去看外公外婆,我都会大包小包的买些他们用得上的、爱吃的东西,就算挣得不多,也会悄悄在枕头下给他们塞些钱。
自己能力有限,做的也不多,但做这些并不是为了所谓“报恩”,而是真心想做。这是爱之深、情之切的自然流露,无需去想他人的眼光。外公外婆爱我,我也爱外公外婆,干别人何事,别人知道或不知道都没有任何影响。
但父母不这么想,他们觉得这是“有粉都搽在了屁股上”,没做在面子上等于没做。我表现出来的“孝心”应该广而告之,最好能让舅妈们看到,免得他们说养我半天,养出来了个白眼狼。
“恩情”绑架是甩锅,我不背
在“面子就是一切”的大环境里,我能理解父母的做法,但我绝不赞同。
在这里,我想理一理隔辈照看的关系——父母将孩子留给爷爷奶奶照看,这份“恩情”该谁来背?不是孩子,而是父母,为什么?
照顾自己的子女是每个父母的责任,而父母因为某些原因,将责任转移给了爷爷奶奶,那爷爷奶奶就是在替父母尽养育子女的责任。如果这其中存在“恩情”与“报恩”的话,那也是爷爷奶奶对父母“有恩”,父母应该向爷爷奶奶“报恩”。
而孩子和爷爷奶奶之间,根本就不存在什么“恩情与报恩”之说。孩子在本应享受爸妈爱护的年纪,被留在了隔辈的爷爷奶奶身边,这对孩子的心理本身就是一种伤害(这里就不说“留守儿童”经常遇到的恶言恶语——你爸妈不要你了)。等孩子回到父母身边后,父母却将纯粹的祖孙感情曲解为“恩情”,误导孩子背负不该有的“罪与责”,这种行为背后,是做父母的二次甩锅——自己爸妈养育了自己,又帮自己养育了小孩,这份“恩情”太过沉重,我要找个人一起来背。
当然,将孩子留给爷爷奶奶照看,本就是不得已的事,尤其是农村家庭。外出讨生活的父母们,都希望暂时的分别能换来今后长久的如意生活,很多父母对于把孩子留给家中的老人照看,都是心存愧疚的。愧疚于缺少对孩子成长的陪伴,愧疚于劳累辛苦半生的父母。
但,无可挽回的愧疚就用行动来弥补吧,千万不要用甩锅来代偿。爷爷奶奶照顾孙辈,是帮扶自己儿女的行为,他们愿意分担责任,更希望得到的是儿女的爱。
爱,才是亲情的正确打开方式。不是“报恩”,更不是做给别人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