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淦
记得上幼儿园那会,报名父母带着去,由于是在村里上学,早上中午都在家里吃饭,到学校差不多十分钟路程,每天都回家。
小学到三年级也在村里,每天基本上来回四趟吧,后来四年级转到镇里去上学,中午在学校吃饭,下午放学回去柴火灶里还炖着饭呢。
这种情况一直到五年级,那会办了住宿,吃住在学校,一周回去一次,吃的是学校里食堂用饭盒蒸的饭,自己带咸菜。
上初中也住在学校,同样是饭盒蒸饭,食堂还有刷卡吃饭这种模式,倒也见怪不怪;和同学一起经历过的是,我们把吃饭的碗放到课桌下面,听到铃声响起,拿着碗埋着头拼命跑,挺怕晚了一步就会饿肚子一样。
初三后选择读职校后,同样在一个学校,而这唯一一点不同的是,虽然还是住宿舍,但是要两周回家一趟,一时间竟有些不太适应,而这种生活持续两年。
职校毕业后,面临工作选择,一下子去到离家一千八百公里的浙江宁波,独在异乡,虽有同学一起,但话说回来,思家之情难免油然而生。
就这样,对于在这个人生地不熟的陌生城市,为了生活,不得不适应,谁都是如此,平时能和家里联系的只有电话。
出门在外,对事物的新鲜感和好奇,还有能让我们这种刚出来打拼的小年轻来说,只有上下班碰到同学一起,才能感受到一丝温暖。
像这种状态,在宁波如此,之后诸如江西南昌,尔后的福建石狮,越到后面,越能适应。
如果一旦无法适应,那无非只能回家啃老。
见过了小城市的喧闹,也经历过大城市的繁华,从上海到江苏,不知不觉中能深有体会的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而那些年我们过年回家,扛着大包小包挤火车的日子,可以说是没齿难忘,不曾忘记没有座位的处境,困得站也不是,连蹲的地方都没有。
作为他乡之人,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懂,心里太多的是无奈,首先得适应社会,适应大众生活,才能生存下去。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来形容我们外出奔波的追梦人再适合不过。
网上流传这样一段话:“有工作的地方没家,有家的地方没工作,他乡容不下灵魂,故乡安不了肉身,从此便有了漂泊,有了远方,有了乡愁,有了思乡之情”。
为了父母过得更好,为了能够生存下去,奔波在各种城市,只是为了讨个生活,一家人过得幸福罢了。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