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不觉《红柳河文苑》微信公众号已经运行两年,到今天为止整整100期。这个公众号是在一群文友的建议下开通的。作为《红柳河文苑》的主要发起人和主编,总想对文友们说点什么。
在没有《红柳河文苑》微信公众号之前,身边的大部分文友使用QQ空间,微博和博客记载自己的文章,我也不例外。后来一些文友的作品在《鄂前旗智慧党建》《文明鄂前旗》公众平台上发布,朋友们偶尔把发在这些平台的文章转发在文友群里,着实火了一把。这之前我们还曾在一个叫《西草地》的微信公众号里发布了自己的文章,中途因某种原因《西草地》很快夭折了。于是,心里想着开通一个属于自己的账号,一个属于鄂前旗人的纯文学平台,在一次和文友的聚会中,这个想法得到大家一呼百应,当时真的就是想建立一个文学社团,寻找和我们一样抱有写作乐趣的作者,希望大家一起交流写作,共同创作。其次,觉得微信公众号的“公众”俩字,看起来要比其它自媒体有“档次”、够“权威”。
2017年7月,公众号注册成功,刚开始做《红柳河文苑》这个公众平台时特别的兴奋,为了省钱,用自己的身份注册成个人账号,由于这是一个公益性平台,编辑是义务的,运行是免费的。为了排版、定位、美化,大家费尽心思,刚开始运行,编辑部有8位编辑,大家轮流编辑,每人编4期,每周二发布一次,每次5条,一时间文苑红红火火,粉丝蹭蹭的往上涨,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本地作家,外地作家都参与其中,积极投稿,有的作家还因没有发布自己的文章,用微信、电话咨询,有点急不可耐。《红柳河文苑》当时可真的很红,名气大增。为了让平台的文章更接地气,我一边学习软件,一边学习别人的地美编,看看人家如何编辑栏目,让自己的平台更加美观,那段时间“小蚂蚁”“135”“秀米”几种软件都成了我的编辑工具,自己设计logo,自己建立菜单模板,找图片,配文字,甚至修改文章,每篇文章都是编辑部几个人一齐慎重审核后才敢发布,因自身工作繁忙,有时不得不利用周末或晚上时间提前编好几期内容,方便按时发送,整天忙的不亦乐乎,感觉整个儿人都膨胀的要飞起来。

随着微信公众号开始红火走俏,不少文友自己也开通了公众号,短短两年间,各大自媒体、公众号多如牛毛,《红柳河文苑》 通过一段时间运营,我发现微信公众号尽管有“公众”俩字,主要还是在朋友圈流转,最多不过在自己的同事群,亲友群推送,就是说,只有“粉丝”才能看到你的文字,至于读不读,也难说。我关注的一些其他的公众号看起来点击量很高的文章,我却真的不敢恭维,同时也不确定那些阅读数字的真实性。我个人认为,既然是媒体,又是文学作品,就不应该只是在朋友圈里流转,求点赞,求关注,这会很尴尬,有失初衷,我们需要在更开放更大众的平台传播。
虽然《红柳河文苑》创建两年来一直秉持着文学至上,人文第一的思想,为广大文学爱好者提供创作的温床,为广大文学爱好者提供展示的窗口与交流的平台。但是,历经时日,《红柳河文苑》远不如当初创建时那么热闹,编辑人员逐渐减少,到目前为止只剩2人,人手明显不够,加之隐约感觉文友们有点审美疲劳,作者似乎也江郎才尽,稿子越来越少,优秀的作品一稿难求,有时为编辑一期栏目,到处约稿,我自己也感觉文笔贫瘠,需要再去沉淀沉淀,于公于私,如此发展下去对《红柳河文苑》的未来不利,更对不起广大热心的读者,便时常萌生出暂时停刊的念头,可是想想中途停刊,还是挺失落,挺心酸的,自己辛辛苦苦打造的平台就此说再见,真是有点依依不舍,更觉得对不起两年来支持我们的广大文友。
取舍之间,只能在时间上做调整,不定期的发布,内容和栏目更加丰富一些,有多少文章发多少,在质量上把好关,宁缺勿滥,并且积极与其他平台合作,举行一些丰富的活动,让平台的未来道路更加宽广。
红柳依依,我们永远在追梦的路上!创作无止境,我们依然静待花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