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走在路上,遇到一对母子,儿子看起来3、4岁的样子,妈妈抱着儿子,往幼儿园走去,我路过他们,听到以下的对话:“你告诉妈妈,谁欺负你了,怎么欺负的,等会儿我去教室看看是怎么欺负你的?你告诉我呀,你说呀?”
孩子呆呆的望着妈妈,不知说些什么,妈妈继续说着,你告诉妈妈呀,你好好说,是怎么欺负你的?
小男孩一时半会儿也没说出来个什么,只是沮丧着个脸。
妈妈不断的重复着,你告诉妈妈,谁欺负你了?到底是怎么欺负你的?
我超过了他们,逐渐离他们远去,后面对话也再没听到了。但孩子那沮丧的小脸在我眼前晃动着。
科技进步到今天,跑车都能送上火星了,然而,对于孩子的了解,或是对于“孩子”这一特殊个体的了解,即便是亲生父母,还处在混沌状态。
“孩子的感知能力很强,然而表达能力却极弱”
这是被心理学家、教育学家们所广泛提倡的说法,也是正面管教中的一个理念,这一很基础的认知,依然不被很多父母所明白,或者,即便明白,也不曾当回事,可能还会认为这不正好是锻炼孩子表达能力的好机会吗?
然而没有这一认知,很容易在孩子跟我们说一件事情时,因为他表达不清,我们越发要求他们要说清楚,要多说,美其名曰要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孩子说出来一点后,便开始滔滔不绝的示范,也就是讲道理。久而久之,孩子会逐渐闭上耳朵、嘴巴,懒得听你说,也懒得开口跟你说,因为说了你也不明白,还白白遭受一顿唠叨,何苦呢,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大孩子、青春期的孩子与父母之间关系紧张,不愿与父母多说一句话,沟通出现问题的原因。因为你并不了解他,更不理解他,即使他每天生活在你眼皮底下。
回到这对母子身上,孩子想要说清楚这件事情,需要确实有“被欺负”这样的事实发生,那到底有没有呢,还不一定,即便有,孩子需要丰富的词汇量、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将事情的前因后果联系在一起,最后还需要将这些复杂的关联用话语描述出来,这对于一个3、4岁的孩子来说,他怎么能说出来个所以然来,真是强人所难。别说他了,即便是像儿子这般6、7岁的孩子,也不一定说得清。
孩子沮丧的小脸,已经在向妈妈说,我说不出来,不知道怎么说,我的意思你怎么还不明白?
那孩子真实想表达什么呢?
一个刚上幼儿园的孩子,正经历着分离焦虑,内心正处于动荡的不安全之时,而且从孩子的表情、行为(由妈妈抱着)大致可以推断出,孩子可能是不愿意去上学。他试图通过告诉妈妈在学校有人欺负我这样一个理由来达到自己不与妈妈分开、不去上学的这么一个目的。
而妈妈并没有发觉孩子的这一目的,而是试图排解掉孩子说出的这个理由,以让他没有理由再去拒绝上学。从这一行为方式中,可以看出来,妈妈对孩子的了解远远不足。
面对这一状况,妈妈合适的做法,先不要急于逼迫孩子说,先主动表达自己对孩子感受的认可和理解,有了这一步,孩子才有继续表达的愿望。再慢慢引导孩子,自己多说几种情况,让孩子去选择是不是对应的情况,弄清楚事情的原委。最后要清晰的洞察到孩子的真实目的,不想去学校,是因为不想与妈妈分开,还是有其他的原因。
阿德勒前辈在《你一定要知道的人性中》有过这样一段描述。
“如果一个孩子对自己的能力并不自信,那么他会定下怎样的目标呢?在这个孩童的眼中,世界将是多么可怕!在他们身上,普遍存在着怀疑、胆怯、缺乏自我反省的能力,及与之类似的懦弱的人所表现出来的所有的行为特点。他会制定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然而,自己却躲在战线后面隐匿起来。”
父母与孩子之间,亲密的关系、彼此的信任,孩子对父母的安全依恋,都建立在父母对孩子充分的了解基础之上。
这份了解,除了对孩子生活喜好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心理、性格等全方面的了解,能够觉察到他真实想表达什么,也即达到“你懂我”的程度。
而非简单粗暴的试图排除掉他表面说的这些理由,今天你帮他排除了受欺负这个理由,明天排除了肚子痛,后天排除了吃不饱、睡不好,再以后呢?你能帮他排除多少次?帮他排除到几时?他依然有那么多理由再等着你。
而你忙着排除这些理由的时候,却错失了觉察他真实目的、了解他的时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