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话题:如何避免穷忙?
黑帽思考:难处。
穷忙,即工作贫穷(英语:Working poor),又称在职贫穷、穷忙族、薪贫族、勤劳贫困阶级、工作贫困阶级,是指拥有固定工作但相对贫穷(例如收入低于特定贫穷线)的人士。有别于失业者,他们虽然有得到工资,但工资的金额不足以维持一个合理的生活品质。
穷忙族最早出现于上世纪90年代的美国,指拼命工作仍然无法摆脱最低水准生活的人们。NHK 拍了一套与穷忙族有关的纪录片,记录报道了不同年龄段的穷忙族,收到的观众来信还打破了纪录。
美国《时代》杂志专栏作家芭芭拉·艾伦瑞克,她的一本“卧底文学”《我在底层的生活》,记录下了一个“即使非常努力地工作,一个身体健康的单身人士也几乎无法靠眉间流下的汗水养活自己”的故事。
因为没钱,不得不住在偏远地方;而住在偏远地方,就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在路上,如此导致用于提升自己和发现更好工作机会的时间越来越少;还为了应付房租和生活成本,就得说服自己承担更多小时工作或者兼职。最后因为花了太多时间做各种劳苦的工作,她渐渐成为一个工作机器,无力做任何其它的事情,直到情绪爆发离开,然后换一个地方,进入下一个循环。
这是恶性循环,并不是富人说的穷人懒、穷人蠢。所以没有原始资本,不管多么努力,都有可能是越穷越工作,越工作越穷,也不能换来一个未来。
相对于失业人士,政府较难对工作贫穷人士提供合适的支援。而工作贫穷的家庭,因缺乏资源为子女提供好的教育机会,较易使贫穷问题延续至下一代,造成世袭贫穷。
当工作贫穷扩及高学历的年轻人,他们应对工作贫穷(也就是低薪)的方式有不努力、不充实自我、甚至不工作,其原因是努力及充实自我成为高风险低报酬的投资,结果就是年轻人的能力及工作意愿下降;更严重的应对手段则是选择不生育(包括父母有能力有意愿经援他们养育子女的年轻人),将会造成低生育率的后果,低生育率也会打击内需,造成恶性循环。
依照心理学理论,当社会把年轻人的价格定到如此低时,会有更多年轻人认为自己的基因不佳才没有竞争力,还是不要制造后代让他们痛苦;当工作者面对长期的劳而不获,会失去自信及失去动力,造成普遍的无力化,对努力工作及充实自我的意愿大降。
乔治·奥威尔《巴黎伦敦落魄记》就写下了很多与“穷忙族”有关的金句,比如:贫穷也回赠了你一样东西:完全不再想以后的事。
避免穷忙,就要认清导致穷忙的原因,追根溯源,才有可能对症下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