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看的是英国的一个纪录片,在社会各个阶层挑选一批人,从他们七岁开始拍,直到他们五十六岁,去审视几段人生的曲折经历。我最喜欢和想要知道的就是别人的生活,当自己没有方向不够开心的时候就自然的想要知道别人都是怎么过的,一直如此。尽管这种思想被很多人否定过。
视频看完,是有感触和成长的。首先说明,国外的生活没有想象中那么轻松愉悦,个性张扬、轻松浪漫的总是少数。更多的,跟我们一样,都是奋斗在生存道路上的普通人,他们有他们的局促和危机。说实话,片子看下来,有想哭的冲动。
我的感性又开始爆发了,尤其现在还听着震慑的音乐。不开心的时候,带上耳机,用音乐把耳朵塞满,然后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去思考和逍遥。
第一点,片子阐释了一个道理,就是穷人的孩子还是穷人,优良的教育和家庭环境下更能产生优秀的孩子,成为社会上的上等公民。以前想只要安安稳稳过日子就行了,孩子的童年只要开心就好,而今更想要给他好的教育和家庭条件。我很明白,不管你长大后有了怎样的学历和经历,父母给你的童年生活都将影响一生。无论你怎么努力,跟家庭条件好的人在一起,就会明显感觉他们截然不同的气场。我跟徐旭现在所能达到的条件还远远不够,需要继续努力,一直往上走,像两个苦行僧。
第二点,从视频里感知到的就是他们超高的离婚率,很多人都在四十二岁的时候选择了离婚。对于这点我是很担心的,毕竟,一个女人在婚姻和家庭里的期望和付出太多了。不能潇洒的说走就走,只能武装着自己,经营着和谐,尽量不掉在性格不合的窟窿里。如果遇人不淑,真的被背叛了,也只能甩甩头走开,毕竟四十二岁恢复单身的她们也都还是有可能寻找到新的幸福。
只要活着一天,就没有百分之百的稳定,不惧怕明天就好。工作里相对松散的工作节奏,把我的紧张感抚平。暂时的,不求进步,不想突破,哪怕身无分文都不想努力。当然,总体的人生,只要有改变的可能都值得尝试一下,或起或落,总是些不同的经历。
之所以不想待在这里,到底是因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它的城建吗,还是距离。主要是距离吧,毕竟徐旭上班太不方便了。我一直不满意这儿的还有基础设施建设,可等到了无锡和苏州,然后回南京看一看,才发现,硬件的楼房真的代表不了什么,一个城市真正的韵味是城市氛围,是它能给你一个怎样的熏陶和暗示。
南京,有明孝陵,有新街口,有宽阔的道路和数不清的梧桐树。苏州和无锡,胜在风景和干净的街道。在这里,街道是干净的,但精气神差了很多。只有年轻人多的地方,才能有好的商业配套和产业发展。我们需要选一个地方定居,然后苦苦经营一个房子,一个小家庭。不敢跟别人比,只能自己细心经营。
生活是很残酷的,你放不下的太多,所以不能轻易尝试改变。畅想着做个店铺,有格调,有艺术气息。只要能把铺面和产品搞得够美,够有特点,就一定会或人欣赏和眷顾。
2015年6月9日星期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