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起跑线》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自从儿子进入幼儿园大班以后,我的焦虑如影随行,在郑州这样一个城市里,我们完美的错过了所有的学区房。
小学去哪里上貌似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可对我们来说选择有两种:临近普通公立和价格高昂的私立,后者高昂的学费让我不敢问及。
焦虑、炸毛的过程是必然的
这个社会突然间变得都那么可以量化,从出生起就开始各种早教培训,技能训练,恨不得幼儿园得小朋友最好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才符合父母的期望。
一天看见上海对于学前孩子的其中一个要求:普娃:认识八百个字;牛娃:认识一千个字,顿时发现我娃离上海普娃还有797个字的要求,他认识的只有自己的名字!!!
每天儿子在让我讲故事的时候,我开始点读着让他认字,两天之后,儿子不再让我给他读书,转而找爸爸或者自己看绘本。
眼看着离上小学的日子越来越近,幼儿园老师也逐渐被家长的焦虑影响,于是开始要求学生背诗打卡。
作为一个典型的虎妈,我积极响应,第一天要求儿子背诗,二十分钟后,儿子的四句诗背的仍旧颠三倒四,我原地爆炸无数次后,终于把手伸向了儿子。
第二天,第三天。。。。一直到第五天,儿子都至用半小时才背会一首诗,而且背诗的时候紧张到忍不住哭出来。
我以为孩子的记忆力有问题,直到有一天,他拿着我给他讲过的一本《卡梅拉》,基本可以冲头讲到尾,基本没有错误。
我后来和他好好的谈了,提起打卡活动,他说妈妈我可不可以编故事,或者讲我的绘本故事,我都能编好,但我不想背诗。
我问为什么,他说:我怕我背不会,你发火。
为什么会焦虑
不管是入小学,中考、高考,每一场考试,都是一次全新的起跑,不用力,就会被其他孩子甩在身后。
比起自己被同龄人抛弃,更多的父母害怕的,是孩子被同龄人抛弃。焦虑成了所有父母为自己的未来操碎了心的典型表现。
作家蒋方舟的童年是在母亲的各种哄骗中度过的,妈妈骗她,“每个中国小学生在小学毕业之前都必须写一本书,否则就会被警察叔叔抓走……” 她这样描述自己的母亲:
我妈对我说:“我不想你的一生像我一样,碌碌无为,一事无成。”
我妈抵死也要把我托进一个新的世界。
这何尝又不是天下的父母心呢。我们深知自己已经被同龄人抛下的无奈,于是用尽全力也要避免类似的事情在自己最亲爱的孩子身上重演。
我最终还是走进了私立学校,去参观考察,像《起跑线》描述的一样,我看到的学校高级的像五星级宾馆一样。
老师非常精准的把握了我的焦虑:我们这里的孩子有:语、数、外、每门课每年都要学超过十本书,孩子只有知识量足够才能在未来竞争中占据优势。还包括各种绘画艺术、乐器、创客等先进课程。。。
创客是关于什么?我问。
关于三D打印等科学前沿的东西,知道这些,孩子的视野才能开阔,有足够的自信。老师把我当作无知可怜的小学生,冷傲的看着我。
中途我看到,一群课件休息的学生安安静静的排队出去,与我熟悉的欢乐热闹的课间相去甚远,看着孩子面无表情的从我身边走过,我突然感觉自己被震撼了。
我焦虑的是我孩子尚未发生的未来,而这些像程序一样输入的未来,如果从一开始对于孩子这个个体就是扭曲的,那未来也许更悲惨吧。
其实与其说孩子的未来在于选个还小学,考个好中学,读个好高中,上个好大学,进个好单位,如果这些就是人生的全部,那世界上就不会有奇迹了。
起跑线,更多的在家庭,在父母
目前为止,坚毅理念成为了美国社会里成功标签的重要一环,坚毅理念多多少少来自于孩子对父母的言行举止的一种袭承。
现代家庭里,大多数人花费昂贵的学费、补习费、培训费,以为这样能够给孩子造就成功的阶梯或保障,但大多数的研究表明,父母的言传身教、亲密关系的建立对孩子未来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与其花大力气,不如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自我提升和家庭氛围的营造上。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有其独一无二的过程,不可拔苗助长,不能抑制发展,成长中的挫折、困难滋长出抗挫抗压能力,其间的与人交往或好或坏,形成他独有的性格特征。
没有一个成功的定势,没有一个未来好或坏的标准,未来适合他的就是最好的,家长能够做的就是麦田的守望者。
有感知、有爱,人格健全,删繁就简,顺其自然。















网友评论
虽然孩子还未到入学年龄,但是我去年焦虑得死去活来,母子之间搞得鸡飞狗跳,今年我放过了儿子,也放过了自己。
也许你换一本教材,换一种方法,孩子就愿意了,比如学习识字,可以看书《四五快读》、app《悟空识字》,亲测效果不错,就是孩子会边玩边学;学唐诗的话,我们是有一副扑克牌,每次玩扑克牌的时候顺便念念,每张一首唐诗,现在也念会七七八八了,不过也忘得七七八八了,边学边忘是常态,放轻松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