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次遛狗,12个哲思时刻。一个喋喋不休的主人,一个听到哲学术语就头疼的狗狗,一场有趣的哲学脱口秀。学哲学就像遛狗,可以选择不同的路线——朝哪边走,走多远,甚至目的都可以不同。
这是一本狗狗也能“听”懂的哲学导读,当然,这本书是写给人的,而不是写给狗的,解决的是人的问题。比如什么是做“对”的事?什么是美好生活?真的有自由存在吗?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作者用最生活化的例子讲述身边的哲学,用哲学来理解当下生活。
哲学或许做不到时时有趣,但至少应该努力做到有用,让你无论在社交媒体上,还是在酒吧里,在碰到各种各样的观点时,都能凭借哲学去伪存真。
在谈及对与错的话题时,小狗说,当你喜欢我做的事情时,你就说“乖”,当你不喜欢的时候,你就说“别闹“,就是这么回事。
情绪主义的拥护者认为,每当我们做道德判断,说一个行为对与错、道德与否时,我们真正想说的,同时实际上也是真正能说出口的,是我们是否支持该行为。
那些无休止的道德辩论,之所以无法达成共识,是因为双方对道德的定义从根本上就是相反的。不仅相反,而且水火不容。用哲学家的话来说就是不可通约。就像两个人讨论哪种饼干最好,一个人的评判标准是,进入牛奶而不散,而另一个人的标准是饼干上的巧克力涂层有多厚。所以他们肯定没办法达成一致。
决定事物正义或卑劣的并不是其本质,而是习俗。
快乐被伊壁鸠鲁来说,没有被定义为积极的品质,而是定义为没有痛苦的状态。生活的目标并不是尽可能地塞进更多享乐主义的愉悦,而是缓解压力与不适。
”他人对这个世界的思考、感受、体验和自己相同“这个再普通不过的假设是如何被证明的。我无法体验你的痛苦和快乐,体会不到你挠头或者因为鞋子太紧而扭动脚趾头的感觉。你的幸福与我相同吗?你的悲伤和我一样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