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她出身贵族,
3岁会背唐诗,
7岁能写小说,
9岁要做一名钢琴家,
对色彩、音符和文字拥有超常的艺术感受力,
但是,直到17岁的花样年华,她还不会煮饭、洗衣等基本生活技能,
她个性内敛,不善表达,社交能力为零,常被父亲打,后母骂,还被生母定位为生活上的“废物”。
就是这样一个姥姥不亲舅舅不爱的问题少女,却靠才华赢得名校奖学金,凭着出神入化的文笔,24岁扬名上海滩。
直到现在,她所创作的爱情名言四处泛滥,争相传颂。
有人视她为神,有人爱她如命,更多的人尊她为爱情女王。
她就是“当你笑,全世界和你一起笑;当你哭,便只有你一人独自哭 ”的张爱玲。
02
和很多人的懒不同,张爱玲不会做家务,是真的不会,这主要是由于她出身名门:
祖父张佩纶,光绪年间官至都察院侍讲署佐副都史;祖母李菊耦,李鸿章的大女儿;外祖父黄翼升,首任长江水师提督。
1920年,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张爱玲,顶着显赫家族的光环,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优越生活,直至父母离异,父女关系破裂后,她对家务仍旧一窍不通。
但终究是书香门第,对于子女教育,棋琴书画那是标配,张爱玲一方面做着贵族小姐,一方面积累了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历史知识。
写小说,绘画、弹琴成了她的拿手好戏。
11岁,她进入了上海著名的贵族学校——圣玛利亚女中读书。
这所学校有两大特色,一,学生全为女生;二学生皆系出名门。
仗着“优质”生源,圣校聚集了当时诸多名媛淑女:像曾追随孙中山的厦门巨富陈天恩之女陈锦端,林语堂的夫人廖翠凤等。
和这些名媛相比:
她的卧室是学校里最凌乱的;
她的皮鞋常不按规定丢在走廊里“示众”(在那个时代里,女生以此为奇耻大辱);
她不知怎样去商店买东西;
她永远记不清汽车号码;
教她收拾房间100遍也等于对牛弹琴;
可是,她逆天的文学才华很快征服了校园,她的历史小说《霸王别姬》更是收到全校师生点的赞,考试成绩总是稳拿A或甲。
是同学眼中高山仰止的学霸。
现实世界的废物和文学世界的天才,终于在圣玛利亚女中找到了容身之地。
在当时,圣校文凭就意味着可以钓到体面洋派的老公。
而张爱玲最恨一个有天才的女子忽然结婚,而她恰恰又认为自己是个天才。
03
中学毕业后,其他同学忙着嫁人,她忙着出国留学深造。
因费用问题,张爱玲和后母闹翻,与父亲决裂。
1939年,在母亲支持下,入读香港大学,她凭着过硬的成绩获得了港大对文科学生颁发的仅有的两项奖学金——尼玛齐奖学金和何福奖学金,还免掉了学费,膳食费。
当生活“废物”搞定了生活费,终于可以昂首挺胸地埋头学习了。
港大文学、历史、哲学的系统化教育,使她奠定了一生的知识水平和思想见地。
在港大,她遇见了一位对她文学创作产生重大影响的老师——在中国文坛和学术界声名显赫的许地山。
许地山的学识渊博深不见底:
他讲历史,融入了文化史、宗教史;
讲哲学,涉及九流、道释和印度哲学;
讲文学,除传统词曲小说,还有新文学。
无论许老师的知识还是学习方法,张爱玲照单全收,并付诸以后的文学创作当中。
在港大,她还遇见了平生第一个好友——炎樱,学医科的乐天派女生,却因喜欢文学、绘画和音乐,而与张爱玲成为终生朋友。
有了好老师和好朋友的张爱玲,心情大好,写了篇《天才梦》获得上海《西风》征文比赛第三名。
她在文章中曾颇有自知之明地写道:
我发现我不会削苹果,经过艰苦的努力我才学会补袜子。
我怕上理发店,怕见客,怕给裁缝试衣裳。
......
总而言之,在现实的社会里,我等于一个废物。
一个敢嘲讽自己为废物的女人,更是对她天才的自信。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不久香港沦陷,在战争中她真切地体会到了人本性中的自私、冷漠和不负责任,进一步思考了在战争中的爱情、婚姻与人性的关系。
后来,据此写出的《倾城之恋》,成为张爱玲最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之一。
04
亲历战争,回到上海的张爱玲,为出名要趁早,立即做了4件事:
第一:傍大号
首先去拜访《紫罗兰》、《万象》、《杂志》等几大刊物的主编。
这些在当时都是媒介大号,拥有粉丝无数。
向这些大号当家人自荐并保持好关系很重要,不只图发稿方便,更便于发表后互推,让更多读者能够阅读到自己的作品。
第二:量产10万+文章
一出手便是两篇10万+文章,《沉香屑第一炉香》和《沉香屑第二炉香》,上海文坛被这“两炉香”点燃了,又有大号力推,张爱玲开始风靡上海滩。
粉丝的追捧,让文学天才爆发了。
张爱玲接连推出《心经》、《玻璃瓦》、《连环套》、《茉莉香片》、《倾城之恋》、《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创世纪》等作品。
篇篇爆款,个个10万+,在1943年到1944年短短两年的时间里,上海文坛被张爱玲霸屏了。
24岁的天才女作家,横空出世。
第三:自我包装
张爱玲深谙自己不善交际,既然不会说话,那就通过奇装异服来掩盖言语上的短板,吸引公众眼球。
买不到合适的衣服,她就变身服装设计师,天马行空的设计款式,连小伙伴都惊呆了。
以这样的衣着出现在公开场合,其效果就是:
去印厂校稿,整个印刷厂的工人都被她的打扮吸引而停工;
去参加朋友婚礼,婚宴上所有的客人都把注意力放在她身上;
到好友家拜访,引来整条街的孩子来围观,好似见到猫星人。
她以自己的时尚,挑战中国女性饱受压抑的历史传统。
第四:出书
出了名,名就成了可变现的资源,有名不使,过期作废。
张爱玲成名后,出书成了她最要紧的事,只有出书才能集中展示她的绝世才华。
有人提出反对,理由是当时物价飞涨,市民生活尚无保障,何来闲钱买书。
张爱玲就是张爱玲,她超前地认定,为好内容付费是未来趋势。
而且,她的座右铭就是出名要趁早,等一秒都不行,晚一分都不愿。
她把所写小说编成《传奇》,并亲自设计了版面:一色孔雀蓝,只印黑字。
《传奇》发行后,成了比一线城市房子还好卖的抢手货,人们宁愿贷款、分期付款、少吃两顿饭,也要读张爱玲。
全民争抢,首期四天售罄。
张爱玲,一夜爆红上海滩。
05
她的散文集《流言》趁热推出,篇篇皆是刷屏级文章,既精彩好看,又艺术价值爆表。
《流言》里很多对女人的见解,文艺得很有逼格:
譬如形容
拜金女:
房子可以毁掉,钱转眼可以成废纸,人可以死,自己更是朝不保暮。像唐诗上的“凄凄去亲爱,泛泛人烟雾”,可是那到底不像这里的无牵无桂的虚空与绝望。人们受不了这个,急于攀住一点踏实的东西,因而结婚了。
撩汉妹: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屌丝女神:
有美的身体,以身体悦人;有美的思想,以思想悦人,其实也没有多大分别。
《流言》四处泛滥,触到无数饮食男女心中的痛点,她无可替代的成为他们追捧的爱情女神。
06
1950年,她唯一的长篇小说《十八春》发表,但她一直不满意,耿耿于怀。
从此以后,她似乎和她创造出的顾曼桢、沈世均这俩主人公杠上了。
移居美国后,她不停地修,不停地改,直至1968年,她将《十八春》改名为《半生缘》,为此她赌上了18个春天。
曾在两年内创作名篇无数,却用18年时间和一篇小说过不去。
我替粉丝问张爱玲:“到底值不值”。
张爱玲的回答应是这个样子:“你问我爱你值不值得,其实你应该知道,爱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
在24岁时曾缔造的文学巅峰,她穷其一生,未曾逾越。
她曾给自己下定论:“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
可是,世上真有这样的地方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