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品 能净业障分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被轻贱的前因后果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告诉须菩提,假使有人诚诚恳恳学佛,研究《金刚经》,结果一辈子倒楣,为人轻贱。有人事业很好,生意也做得很大,功名也很好,偏要跑来学佛,我说你不要搞啊!这个事情不是好玩的,学佛就要倒霉的。他说菩萨会保佑发财;我说佛不管这个事,因为佛学是空道,你要学只有放下。当然也有些人学佛反而发了财,大部分都是遭遇更多困难。不但学佛如此,信别的宗教也是一样的,很多人说自己一辈子做好事,结果倒霉透顶,什么坏事都到他身上。历史上司马迁也怀疑这个问题,善人做好事,偏要倒霉;坏蛋个个好得很,身体又健康,精神又好又发财,又有办法,这个世界上因果报应到哪里去了呢?这是个大问题。
首先我们要了解,佛法的基础是建立在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上。佛法讲的因果是讲三世,认为生命是连续不断的,不是现在这一生,佛在别的经典里答复过这个问题。有人问过佛说,为什么世界上有许多人做好事,结果却那么惨呢?佛说因为他过去的恶业还没有报完,所以先还这个恶报的债。他现在又做好人又做好事,那是将来或他生来世要去收账的。
讲到三世因果,大家很不容易相信,因为看不见的缘故。其实很容易看,你只要看看我们自己一生就晓得了,尤其中年以上的朋友,我们中年所遭遇的环境,是年轻时候已经埋伏下的因;晚年所得的果,也就是年轻及中年自己所作所为的结果。把人生分三个阶段,二十岁前当前生,二十到四十当这一生,四十到六十当后生。这个三世因果也差不多了,或者看近一点,昨天就是前生,今天就是现在生,明天就是来生。
“欲知前生事,今生受者是”;你这一生所遭遇的事,就是前生的果报,“欲知来生事,今生作者是”。佛法最难之处就是这个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它承认生命是永恒的,但生命的现象则是变来变去的。
“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换句话说,将功折罪,抵那个罪。因为现在做好人、做好事,把过去生的业报减轻了,消灭了,而另外得一个果报;这一个果报太不容易了,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彻大悟,要成佛。
禅宗的顿悟观念很流行,一般人都想学禅,而且每个年轻人学禅,都在那里等开悟。还有个同学说,已经坐了一个月了,怎么还没有开悟?我说慢慢等吧!再等下去吧!《金刚经》现在告诉你,你看懂了吧!要把过去、现在,自己身心的业报清理完了,开悟的那一点消息才会来,所以永嘉禅师说:“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还须偿宿债。”我们人生在世,一切的因果和遭遇,本身一定有其必然的原因,才有其必然的结果。所以《金刚经》这一点,大家不要轻易地看过去了,这是反转来告诉我们,要如何修持才有结果;必须先要真修行消掉自己的业报,智慧才能启发。过去生的业报没有消减,智慧是启发不了的;因为你还在受报,所以不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会大彻大悟。下面佛自己举一个例子。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
释迦牟尼佛报告自己的经过,回忆过去无量无数时劫,曾跟随那由他诸佛修持。那由他是无量数的意思。释迦牟尼佛第一次开悟时的老师是然灯佛;中国后来有一本小说《封神榜》中,就有一个然灯古佛。佛在然灯佛那个时候,发心学佛,可是他中间经过的善知识、名师,共有八百四千万亿那么多的佛,每一个佛前面他都去学,而且供养过。
什么叫供养呢?像孝顺父母一样地孝顺师长,衣服、饮食、卧具、汤药,四事供养。他说他都供养承事,他曾经都替他们做过事,做过弟子;他只要碰见一位善知识,自己绝对不敢放逸,没有空过的。换句话说,总要学一点回来的。他讲的这几句话,就是说自己的求学精神,勤劳而精进,谦虚而向学。
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他说,其实当时啊!没有一个人给他讲过《金刚经》般若的道理。现在释迦牟尼佛本人,说出来这个道理,说假使有一个人,在后来末法的时代,能够抓住这部经的要点,受持读诵,他所得的功德,比我当年供养几千万亿佛的功德还要大,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所比不上,乃至算盘、电脑,算都算不出来功德有多大。换句话说,我们现在拿着这本经在研究,所有的成果,所得的功德,比释迦牟尼佛过去所有的功德还要来得大!他是这样鼓励我们。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他告诉须菩提说,未来世上,有受持读诵《金刚经》的人,所得功德之大,他说啊!我都不敢讲出来,我怕讲出来以后,有人听了会狂乱发疯,甚至于对佛法都不相信了,觉得牛吹得那么大,没有这回事。所以佛说,不敢说,说了有人会不相信的,会怀疑的,会发疯的。
佛是真的没有说啊!但是他补充了一句,这个经的经义不可思议。你不要以为《金刚经》文字看懂了,就以为懂了《金刚经》,它一层层道理多得很。“当知是经义”,义是道理,这个理不可思议,不是你的知识范围所能想象的。因此,这个经的果报、功德的果报,也不可思议。
第十六品偈颂
业识奔驰相续流 茫茫无岸可回头
同为苦海飘零客 但了无心当下休
“业识奔驰相续流”,在佛学上说,我们生命的延续,就是一个业识的作用,业识是佛经专有名词。首先了解佛学上叫“业”,业不是罪,业是一股习惯性的力量。这股力量包括了善的,叫善业;恶的,叫恶业。就是佛经上讲的业报;像造业、作业这些名词,都出于佛经。譬如我们有些小动作,有些人喜欢抓抓耳朵呀,或者抓抓头呀,这个习惯,没有什么意识,是无意识自然做出这些动作,就是习惯的力量。
无意识又是什么呢?现在心理学讲的下意识,在佛学上是第六意识背后的一面;譬如现在最流行的第六感呀,灵感呀,都属于第六意识的范围。超过了第六意识,是第七八识的范围,现在心理学就很难解释,还在研究中。
人生寿命的长短,身体的好坏,甚至于应该生哪一种病,或者环境上应该有哪一种遭遇,都是这个业识的作用。业识分析起来非常麻烦,但是,我们至少有一个了解,我们坐在这里活着的人,是身体在这里起作用,浑身每一个细胞都是由于业识作用而存在,而活着。所以上一品佛讲身布施,身布施很难,因为业识不容易布施的缘故。
譬如我们在座许多青年学打坐,为什么心静不下来呢?因为你身体血液还在流,身上的感觉还是有,是业识静不下来,业识茫茫,静不下来。如果真拿智慧的力量,心理的作用,克服了这个业识茫茫,把身体的感觉放下来,当然大彻大悟;就算不大彻大悟,也可以小彻小悟吧!所以佛在前面讲的以恒河沙等身布施,那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身体的感觉布施不了,越打坐病还越多。有些人,静坐学佛,把那个业识的陈年老账,统统翻出来了,这些非要还不可,把它还清了,了脱了以后,才能得解脱,才能够开悟。这个生命中,昨天、今天、明天;去年、今年、明年;年轻、中年、老年,业识的因果连续不断。学佛的经常有一句话,回头是岸,岸在哪里啊?
“茫茫无岸可回头”,苦海茫茫,回头是岸,这一句话大家经常说,却没有去想岸在哪里,岸就在回头那里,就是因为你回不了头。
所以我们大家做功夫,譬如打坐的人,两个眼睛开着也好,闭着也好,你总是注视在前面,没有办法回转来,所以,回头是岸,这句话已经告诉你岸在什么地方了。岸是什么呢?是广阔,是空灵。到达了回头是岸的时候是怎么样的情况呢?不要忘记《金刚经》的一句话:“此法无实无虚。”你说它空的也不对,说它有也不对,到这个境界你就找到了岸。假使不晓得回头本身就是岸,那就是“业识奔驰相续流,茫茫无岸可回头”。
“同为苦海飘零客”,所以我们有一个感叹,我们众生,当然我自己也在内,都在茫茫苦海里头翻翻滚滚。要怎么样才真得解脱?怎么样才真得道呢?
“但了无心当下休”,当下无心,无心不是没有念头啊!说它是念头,把它压下去也是不对的。能记住《金刚经》上一句话,无所住心,此法无实无虚,大致上说来,对真正的修行,可以找到一点眉目了。希望大家在这里特别注意一下。
最后的结论也就是《金刚经》上这一品的原文,“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什么果报不可思议呢?可以使你成佛,这是成佛的捷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