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有过两个梦想,一是收尽天下奇书,二则是为自己造个园子。今日回首,书确藏了些许,至于收尽应是遥不可及。而那梦中的闲庭雅苑,到是建在了心中,只不过这身仍不得不逡巡于钢筋混凝土的丛林之中。

从心理学角度出发,人之所以会有梦想这种虚幻的东西存在,完全是因为我们幼年时期为调节生存焦虑所形成的思维模式的遗存。换句话说,所谓的梦想不过是人类对幼年生活的不舍。
幼年时的我们,从外在观之,脆弱无比,但一入心田,我们则无所不能,犹如天神。通过社会化,人类用“现实”替换了幼年的“神力”,这是生存的代价。但在我们心灵的最深处,仍然不会忘记这段神奇的时光。因此,这潜藏的心灵之力在与我们的生存背景相互呼应的过程中,演化为“梦想”。
人类拥有梦想并不是为了实现,而是我们知道远方总是充满黑暗,我们需要光照亮前进的通途。而梦想便是我们在这一路奋进的旅途上所架起的灯塔。我们用少年的“无畏”激励成年的“寻觅”。
书虽不能藏尽,但这藏书的过程确让我始终与知识为伴,进取之路总有助力;庭虽未得成,但这梦幻之境早已种入心神,任它风吹雨打,吾心自有安处。梦想的力量在于,你在追寻的过程中总会不知不觉的改变自己。
万里归来仍是少年,当然,这少年就在你的心灵深处。
回首一刻,淡然而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