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足够清闲便会想起读书。这样的状态使我笃信闲能生静,也使我清晰地意识到什么样的生活最适合自己,由此也更加坚定地相信自己对心灵的探究真的远远大于物质欲求。
用几天的时间很快读完《我们正在消失的乡村生活》。若足够清闲,我想我会好好用文字梳理一下这本书带给我的触动。
手头没读完的书不少,只是不再那么想读了。这会反倒特别想读《瓦尔登湖》。打开当当网发现译本十多种,实在不知道买哪本。会纠结是因为有一次用故事机听了一半高尔基的《童年》,之后去读纸质书,发现译者不同使得文字风格略有不同,但先入为主的原因使我很难再把那本书读完,一直到现在。所以我想找到之前音频版的《瓦尔登湖》。没想到喜马拉雅里看到有评论晒出一墙的不同译本。嚯,果然是经典中的经典!不过我依照了最早接触的音频版译本,选择了徐迟翻译的版本。不论是否最接近原著,但却是最贴合我的一个版本。
记得妹妹还在我肚子里的时候喜欢上《瓦尔登湖》,那会每日午睡时必定用喜马拉雅播放。听着听着内心无比宁静,仿佛我也住在那湖畔……
去年底听完了音频版的《呼兰河传》《堂吉诃德》《老人与海》《鲁滨逊漂流记》,前不久听完了《边城》,这几本听下来我了解了自己对书的品味,那就是个体对自身的探究越深入,我越迷恋,不然我为何那么喜欢《老人与海》《鲁滨逊漂流记》,尤其是《老人与海》。
一本书就像一个舞台。有的舞台人物场景多,纷繁复杂。而有的舞台只有一束光,那光里背景单一,出场人只有主人公一人,他虽然时常自言自语,但是他心灵的光辉熠熠闪烁,像水晶那样绚烂,使人迷醉。
我喜欢这样的舞台,一个人的舞台。也或许是因为我觉得这像极了自己的前半生。
而《瓦尔登湖》恰是这样一本书。书里详尽了植物动物以及湖畔风光,鲜有人味。这舞台上只有作者梭罗一人。他是那么地智慧,幽默,且懂得四季之美。
说起读书,马上读书节了。樊登老师又开始不停打广告了。说实话,随着这两三年看到樊老师的广告越多,内心对他越抵触。可是,当初我是多么迷恋他呐。只是,现在我对读书有了自己的看法。我觉得樊老师的读书会,有种把饭嚼好喂人嘴里的感觉,主观性太强,并不适合个人独立思考。如今我读书不再看导读,也不再事先百度该书的宗旨。觉得吧,书就像一件物品,它的外观是怎样的,并不需要他人来告诉,你自己看到的才是最真实的。尽管你的确没有了解到设计者的意图,但是你用自己的认知解读了该物品,这就足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