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带孩子参加头马演讲会,刚开始时,孩子来晚了,我坐在那里十分的焦灼,对方说的话我都听不懂,心里想着孩子的不懂事,第一次来应该早点来,来得这么晚自己的面子怎么过?很快我察觉到这只是我自己的想法,在场的每个人都关注整个场域,关注自己需要做的事。没有熟悉的人在身边,我自己感觉不舒服,感觉这不是适合自己的地方。其实也是我自己的短板,不能很快适应一个陌生环境,而希望借助于外缘,以安我不知所措的心。
于是我开始打电话,问她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到?电话中,我感觉到对方也有点着急和不耐烦,因为路况不熟,高德引导方向似乎有误,说了两句,对方挂了电话。
觉察后,慢慢解读自己,为什么打电话?是我真的陷入困境了吗?在我一次次催促对方时,感知到对方的需要吗?对方会因为我的电话生起烦恼吗?会不会给她的感觉我在责怪。我想起了有次老师因为对方来晚了,于是电话询问,当时告诉他,其实我是在担心您找不到,言下之意我并不是在催促,老师处处为别人着想,也真实的表达了自己的意思。
而我只是询问了对方,却没有把自己的想法清楚的告诉对方,让对方猜测或许就会让对方不舒服,这是我个性中的盲点。我们说话时,往往会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不会仔细琢磨,自己的语言对方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这段时间我也发现自己会因为一句不经易的话,或者一件不经易的事,无意间给别人带去伤害,或带去麻烦。也是自己没有用语言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
读书会开到接近尾声时,在场每个人都要上场去讲句话,孩子很勇敢的上台了,用流畅的英语解说了几句,后主持人也邀请我上台,习惯性我拒绝了,我也会给自己找无数的理由,因为我不会英文,在这样的场域里,似乎是不合适的,这样又把自己放在边缘之外。抛开这个事相,也是自己的心智没有完全开放,还是很在乎他人的眼光,活出的就不是自己的精彩。可见我自己都很难突破,如何给孩子一个榜样?
今年爸爸又给孩子红包,再如,有一次我这样说道:你又买这么多?这个词句,让我觉察到自己的言语中的指责语气。“又”是对别人的不满,如果是对别人的关心,要放下自己。为自己打造场域,就一定要心态低位,关心他人,心态1.1的对待他,要察言观色,了解对方需要。与人聊天时,要说清楚自己的感受,让他感受到我的关心和真心祝福。现在爸爸用红包是一种习惯,习惯用这样的形式来表示自己的祝福,孩子也学会如此,给婆婆也封了红包,婆婆也很高兴。也是大家形心的方式,下一年是否可能与大家谈论此话题呢?红包给我们只是一个习惯,有无实际的意义呢?他告诉我们生活中是不是也有白拿的情况,给也是理所当然的吗?那么多付出的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