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本是在地球上实实在在存在过的人物,但等到了我们这一代却成了书本上的人物。我们只能通过书本上的只言片语来了解一二。
比如,饱受争议的这句——“唯上知与下愚不移。”。此句曾被作为批判孔学的重要论据,因为其解释是,孔子认为居于上位的人是智慧的,处于下位的人是愚蠢的,且是不可改变的。
果真如此吗?这句话到底应该怎么理解呢?
今读中华书局全本全注全译版的《论语》,它的解释是:只有上等的智者和下等的愚人是不能改变的。
共读中崔老师的解释是:人本无上智下愚之别。然而,好学修身人性提升以至于善,成为上智,则决然不为恶;虐学肆欲人性堕落以至于恶,沦为下愚,则决然不为善。
“人本无上智下愚之别。”,对于这句话,我深表赞同。一个人的智慧可以说有多有少、有上有下,但绝不可以凭借身份的高低来区分上下,更何况上、下的位置不可更改?
在我看来,居于庙堂之高者自然有聪明、智慧的人,处于江湖之远者并非全是愚人。关键是何为‘智’?眼光长远、决策得当、高瞻远瞩,就是一种智。以此而言,居于上位者则由于掌握的资源和信息比较完备,经验丰富而智慧有余;居于下位者则因为信息、机会等资源的缺乏而屡屡失策。此言不假!
我们在根据各种书籍的记载了解孔子的时候,同样是在道听途说。真实的孔子到底如何?恐怕很难还原出来,故不免以讹传讹。
因此,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谨慎考察、不怕质疑,并多与同学之人深刻、广泛地讨论、辩论,以不断探索其真义、验证其真实性。














网友评论